试探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梁章柳
[导读] 用阅读的方法来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用阅读的形式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阅读,明晰题目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学生如果拥有阅读的能力。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章柳    贵州省贞丰县沙坪镇者丫小学  贵州  贞丰  562204
【摘要】用阅读的方法来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用阅读的形式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阅读,明晰题目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学生如果拥有阅读的能力。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数学活动;深化理解;阅读能力;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1----01

        数学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
        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要么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么就是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或是讨论、汇报、交流。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阅读教材中例题的分析、公式推导、概念、结论等内容。下课后,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在教材的什么地方是常见的事,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阅读教材这个教学环节。教材上的内容,最常用的做法就是用课件出示,教材越来越多的被当成了学生的练习册。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更不会想到通过阅读教材来自主构建新知,遇到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或同学或家长,不会想去通过阅读教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但是,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活动多、讨论多、课件多,而回归课本进行阅读的少。其实,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为此,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把阅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
        一、数学老师要加强阅读,明晰题目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俗话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常常会听到家长和教师这样反映:我的孩子作业总是错很多,3抄写成5,加法当作减法,题目要求画垂线学生却画成平行线,……对此,教师和家长也没什么好办法,只会感叹一声“太马虎”。而细细思考这种“马虎”现象,感觉应该与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有关联。笔者认为,那便是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速度。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大多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审题问题,也就是没有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或者读是读了,也只是用眼睛扫视了一下,没有把握住题目的重点词语,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


像这样在阅读时出现断章取义、或是丢、落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现象的出现,就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题目要求,更谈不上正确解决问题了,同时也会影响解题速度。为什么说影响速度呢,因为有些同学读题后,没有理解题目意义就动笔去做,做到做不下去再来读题,再重新做,这样无形之中就浪费了时间,不如一开始做题前就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特别是理解题目中关键字、词的意思。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终身有益,而坏习惯也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数学老师要用阅读的方法来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里提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个活动机会指的是什么?是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是当然了。可是笔者认为,阅读,也应该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课堂上除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机会外,同样也应该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机会,这种做法不也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吗?的确,在数学教材上,有一些内容的教学,教师感到很难处理,通常只好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着。可细想一想,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最多就是能够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只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初级的教学目标,如果能够考虑到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就有可能会采用更合理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三、数学老师要用阅读的形式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我认为是有很大区别的。语文阅读材料一般都比较充分,故事情节比较生动,学生理解相对要容易一些。但是数学教材中可供阅读的材料是有限的。有些知识是用文字呈现出来的,这些文字所表述的内容主要有概念、结论、或是规律等。在新教材中,文字呈现的内容越来越少,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大量的图片取代了文字,大家就感觉更没什么可读了,其实,这就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正是因为文字少了,材料中出现的相关结论性文字,就显得更加珍贵了,不细细研读,是很难让体会到概念的真正意义。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通过阅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正确而迅速地解决问题。然而,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在一天、在一节课上,通过讲授、强迫、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渗透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每节课上让学生有机会阅读教材,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学生如果拥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那他们将会终身受益的。
参考文献
[1]蒋华,《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路径的现代特征与实践建构》;
[2]荣丽丽,《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教师园地;
[3]蔡秀玲,《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求》;
[4]王燕霞,《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提高对策的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