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重视和维护民族团结,特别是在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显得尤其重要。如何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体育教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课堂
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民族团结教育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
一、重视课堂常规,运用体育常规进行经常性教育
看似简单的课堂常规在体育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由于我校位于散杂居民族地区,在一个班级中,汉族的学生往往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少数民族学生相对分散,有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班级中与别人不同,甚至会害怕汉族的同学看不起他们,排斥他们。因而要把学生团结起来,加强他们56个民族是一家的意识,必须在体育常规中进行经常性渗透。比如,班级体育课中的队伍,是一个班级风貌的窗口,在课堂中队伍整齐,做到快、静、齐,不但可以显出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把对方视为兄弟,把自己真正当作班级中重要的一员,班级凝聚力不断加强。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的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集体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比如队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国庆阅兵仪式,以此来教育激励学生。
二、开展民族体育项目
在学校的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体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体育文化,可以加深民族情怀、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促进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利途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可以扩大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交流的领域,加深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交流的程度。通过开展不同民族的体育活动,传播民族文化习俗,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从而可以达到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友谊、增进民族团结的目的。
在民族传统体育开展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编排活动内容、策划活动方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尊重和保障学生宗教信仰,让学生体验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通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策划及表演,把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风俗习惯展现给其他民族的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感受到民族平等,加深民族情感,增进同学友谊,促进民族团结。通过这样的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手段,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的多效性。
三、利用体育课外活动开展团结教育
比如利用全民健身月、少数民族体育传统节日、阳光体育等,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利用形式多样的民族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利用节假日学生外出体育旅游时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各民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出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导学生树立和实践良好的道德风范,让学生知道热爱和平、期盼和顺、崇尚和善、追求和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对与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健康观。通过参与体育项目明确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为其提供相应的汉语学习机会,尤其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团队协作,奋力进取的体育精神,在体育运动过程当中立足公平、公正,体现出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老师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表率作用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为了在课堂内外通过体育活动达到民族团结精神的渗透,体育教师除认真教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遵循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的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的、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团结教育理应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培养公民的身份认同、国家认同至关重要。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松懈的重大工程,不但体育学科要渗透,其它学科也要渗透,使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根植于每个公民心中。
参考文献:
[l]梁天星.在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9.
[2]宋允清,廖洁莹,郭小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
[3]刘汉生.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角下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融合路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4.
[4]刘轶.多维视角下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之文化审视[J].中华武术(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