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张强
[导读] 新课程标准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学生运算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高低,所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新课程标准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学生运算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高低,所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想谈一谈我对如何进行计算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见,我们的计算教学,首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让学生认为计算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如何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形式训练的方式。如:游戏、竞赛等;开展“我是计算小能手”的活动;小黑板看、听算;限时计算、自编题计算等。运用各种方式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可以用一些小故事来激发兴趣。我们的小学生是最喜欢听故事的,在教学中,利用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将我们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这样,不仅丰富了我们课堂教学形式,而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算理。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有些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掌握算法,往往忽略了给学生讲清算理。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在于理解。要让学生懂得怎么算,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算。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2011人教版),教学生计算“51-36”时,用摆小棒的方法,在个位1减6不够减怎么办?联系用小棒得出结果的过程中我们要把一捆小棒拆成10根,引导学生得出向十位退1。为什么不是5减3呢?说明:退位点提醒我们从十位退1,那么个位要加上10再减,十位要减1再减。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体验中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感悟算法,明白这样算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先明理后懂法。重视算理的重要性,算理才是一节计算课的灵魂。
        三、养成习惯。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好计算的四步:一看,两思,三算,四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看”就是看清楚“运算符号”和“数字”。学生在计算时,数字0、6,3、5、8,1、7,4、9等混淆不分,以及加号、除号混淆,甚至写漏数据、忘记括号等,并不少见,可见看出“运算符号”和“数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首要前提。因此,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写错数或运算符号。
        2、“思”就是思考。学生不应在“看”清题目后,立即拿起笔来就开始计算,而是要先思考,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

计算是一种技能、技巧,然而“思”才是计算的精髓。
        3、“算”就是计算的过程。计算时要做到手脑并用,以保证计算的效率。手脑并用就是要做到口算和笔算的相辅相成。在计算过程中,较小数或接近整百、整千、整万的大数计算提倡口算,而在处理较复杂、较大数运算时可以用竖式计算方法。
        4、“查”就是计算过程的反思和计算结果的检验。计算完后,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是否抄错,小数点有没有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确保准确无误。
        四、培养能力。
        1、加强口算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口算是学生笔算正确率的重要保障,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口算的不熟练,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重视口算。
        2、加强估算。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学生的计算能力高低与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强弱与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提醒学生进行验算,并养成估算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或是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便于学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灵活计算。
        为了计算简便,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5.4×0.25?+4.6×0.25?,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5.4+4.6)×0.25?。但我们不应该满足,而应进一步深化,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0.25×?0.54?+?4.6?×?0.25?,?5.4?÷4+?4.6?×?0.25?这样,学生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会做了,也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灵活计算的方法,达到准确计算的目的。
        五、重视错题。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五花八门。如:抄错数字、忘记进退位、记错口诀、忘了写出得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有时我们在教学时还要“创造错误”。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己出现的错误,组成错题集。利用一些课堂时间来,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这样就能加深印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为了以后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总之,要想上好计算教学,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总结经验和教训。做为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和理解,在自主探索中提高和发展,在练习巩固中掌握和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