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融于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徐建丽
[导读] 生命教育融于德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珍惜生命,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爱和欣赏。
        摘要:生命教育融于德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珍惜生命,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爱和欣赏。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有着本质性的实效并可持续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小学德育
        伴随着现代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的进一步加快和我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加速,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受到严重的冲击,青少年的轻生趋势明显上升。由于对骄奢淫逸的生活的过分追逐或受低俗网络游戏活动的奴役,一些青少年甚至成年人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活的无趣感等过分偏击或无为的思想与行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对万物缺乏理解,选择有意回避生命的种种可能。这种生命状态犹如一缕轻烟,时而在空气中自由飘荡,时而在阳光中破裂消散,不动声色,不留任何生命印迹!
         生命何其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倘若连生命都丧失了,何以树人?倘若培养出的是不懂得自爱甚至残害他人生命的人,那教师的生命价值、教育的根本意义又何在?这一系列的追问无疑是对生命教育的急切呼唤。国内外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21世纪教育改革的也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
        我想:这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时代给我们德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生命教育要融于德育,应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学会与外界友好相处、珍爱生命。只要形成了这种对自我的认知与珍惜,才能驱动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对自身行为的负责,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催化剂,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的德育工作再不是学校、老师说了算,学校再不用靠量化考核来要求学生注重礼仪,要养成什么习惯……学校作为外因影响的力度是很间接而且相当有限的。我们何不把外因促成内因,让学生当上自己的主人,明白活着从来都不是外界给的压力,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
        种子之所以发芽,之所以开花,是因为有着大自然的孕育,有着阳光的照耀,有着园丁的呵护,但最重要的是种子本身有着坚韧不屈的生命力。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电影《哪吒》主人翁的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出了整部电影的思想灵魂。它不只是一部儿童电影,它是一个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价值的思考的一个载体。常让学生“照照镜子,洗洗澡”,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学会批判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能通过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自我纠正。这是对自身生命的理解与关爱,把被要求去做变成我应该去做。我们应把标语“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改写成“垃圾不落地,我们更美丽。

”,开展主题活动“遇见更美好的自己”、“阳光生命”、走访老人院等等,让学生走近大自然,感受生命之花开花落,感受自然万物与自己的存在。因为爱卫生,我们收获了健康;因为互助,我们收获了友情;因为学习,我们丰富了的内涵。因为挫折,我们收获了成长......爱上在挫折中不断完善的自己,逐渐达成自我养成的德育效果。
        二、生命教育融于小学德育,应引导学生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爱和欣赏。推己及彼,从而形成和谐相处,互助互爱的校园氛围。英国人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社会伦理和思想道德。
        生命无分贵贱。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不仅应给予学生无限的热爱与耐心,更应让学生感受爱,传递爱,让教育与生命变得同样有温度。
        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都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要懂得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点头,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尊重;小组活动中,多一点的倾听,是对伙伴的支持;帮父母倒杯茶,捶捶背,是对亲人的一种关怀;在别人表演完毕后,给予掌声,是对别人的鼓舞;爱护小动物,在小动物死后为它埋葬,是对生命的敬畏;异乡异国有灾难,我们虽未能及时援助,但至少我们透过新闻了解对世界保持的关注。热爱每一个生命,不放弃任何一个帮助它的机会。“我们不是孤立地活着”这就是社会生命共同体应有的热度。
          三、生命教育融于小学德育,应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能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生命教育可以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开阔人生格局,拥抱各不一样的未来。“每一朵鲜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个生命都有它亮丽的一面。”学校通过组织学习名人传奇、分享心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生活,分享自己吃过的美食,分享旅游景点,讲述遇过的人,处过的事……目的是让学生能发展自己的长处。学校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游学,到社区做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各个领域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与自信。团队活动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成长,体会领导力与组织者的强大,善于发现并修补自己的“短板”,从而萌发将来为祖国建设出谋献策的伟大抱负。让学生明白到:“我们的存在不只为活着。”以投射出生命教育与德育融合应抵达的深度与广度。
        可见,生命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前提融于德育,把教育真正立足于人本身,体现教育的人文情怀。能有效帮助师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它是德育乃至全人类的生命价值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学风.  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J]. 人民教育. 2007(07)
[2] 李家成.  生命教育:教育与生命体之间的相互玉成[J]. 中小学校长. 2008(01)
[3] 何仁富.  生命自我敞现的维度与生命教育的使命[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