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各个学科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尤其是对初中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初中化学要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学以致用。初中化学教师,作为教导学生知识的引领者,一定要充分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与生活的关联性,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水平。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进行有效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
前言:化学学科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的化学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最后再进行反馈,给予生活服务,这样才凸显了化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化学能够能好地了解生活中的现象,用化学的手段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化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人才,因为化学教学不能够远离生活。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初始时期,只有在这一阶段为学生打好生活化教学的基础,才为他们今后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一、初中化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化学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挖掘化学知识的奥秘。所有学习的前提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能够将生活中神奇的化学现象引入到教学课堂中,以视频、故事或者实验的现象来展开,进而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奇妙之处,从而提升了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为生活所服务,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品质[1]。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好,但是到了具体实践时,往往会眼高手低,于是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也不利于让学生摆脱“死读书”“读死书”,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而生活化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紧密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地运用化学,进而感受到了学习化学的获得感以及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初中化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一)收集生活化教学资源
在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赖于化学教材,所以在讲课时会出现很多的局限,通常让学生感觉到教学模式单一,没有趣味,进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渴望获得一些在课本中得不到的信息,他们更喜欢新鲜感和神秘感[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从互联网、课外书中收集到和教学内容相关联,但是充满趣味性的材料,作为化学教学资源,以此来为化学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一个略带改编的故事,以故事来带动学生猜想。这是一个关于国王取暖的悲伤故事,这个国王是腓力三世,他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怕冷,在冬天,他需要身着厚厚的华服,并且一直要依靠炉火进行取暖。在平时,佣人都会进行通风,保证屋子的空气流通。而到了深冬,腓力三世就感觉更冷了,不让佣人通风,并且将自己关在了一个密闭的小宫殿里取暖,但是悲剧发生了,这位不可一世的腓力三世却突然死了,凶手是谁呢?这里就涉及到了一氧化碳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作为侦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通风的时候他没有事呢?为什么换到密闭的小宫殿中会导致这样的惨剧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而得出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化学学习带去了更多的乐趣。
(二)设计生活化化学实验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3]。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化学实验才能更好地验证化学理论。在开展化学实验时,一般都是利用实验室的化学仪器。而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工具,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氧气”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空气中存在氧气,教师准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浅口玻璃瓶(可以是牛奶瓶),再准备一盒火柴。将火柴点燃,玻璃瓶口朝下扣在火柴上,之前火柴是亮的后来又灭了。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清晰的对比,教师将瓶子里装满水,再将水倒出来,同时将点燃的火柴以同样的方式放置,发现火柴马上熄灭了。通过这种实验的对比,让学生们了解亮了说明存在氧气,因为燃烧需要氧气,灭了说明氧气被消耗了。其次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加实验的体验感,进而也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与认识。
结论: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为学生重新打开了化学的大门,也为化学课堂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在收集生活资料、开展实验以及实践外,教师还要创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尚金霞.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20(18):77.
[2]郭剑.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200.
[3]孙晓东.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策略浅析[J].科技资讯,2020,18(0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