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易贲临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综合数学水平的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渗透。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综合数学水平的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渗透。注重应用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具有融会贯通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是关键环节。由于应用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学生的热情有所降低。应用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体系。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问题寻找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应用题对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和复杂性。小学生对应用题进行理解以及解答,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判断能力,都具有一定的要求。不可否认,应用题已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难的一个知识点。小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需要迅速判断该题的关键所在,并且采取科学、合适的方法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答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应用题这部分知识内容时,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技巧,以此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把握不准确
        不同的题型设计都有一定的目的和作用。教师想要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根据不同题目设置的目的,来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然而,在当前我国小学数学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数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应用题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于是,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将应用题当做教学引人的题目,并没有让学生养成对问题进行及时判定和整合的习惯。
        2、类型化问题严重
        类型化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着重选择典型题目进行讲解,让学生对相关的应用问题进行解答。典型化问题的设置,虽然能够让学生对某一类型的问题印象深刻。但是,机械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只能应付日常的考试,却缺乏一定的变通能力,即随机应用的灵活应用能力。因此,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首先,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设置,大多数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仍以文字为主,缺少其他的直观元素,如图像等。这使学生无法对应用题产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其次,当前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以及答案设置也较为简单和枯燥。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最后,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学方式仍然较为陈旧与落后,大多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这不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策略
        1、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其审题能力
        教师只有提高学生对应用题中的词汇、语句的理解力,才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提高学生对应用题词汇、语句的理解能力作为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技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协助学生理解题目的主要意思和其中蕴含的数字关联,进而实现高效答题的目标。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精准读题的能力,使其通过阅读题目捕捉到应用题中的重点信息,并根据最后的提问进行数字的关联分析。


        例如,一道应用题为:在新学期即将开始时,某小学需要对语文教学素材实施整理,在之前能够实现一小时整理150本的目标,现在为了节约整理时长,在经过改良后,一个小时能够多整理百分之四十,如此来讲,目前一个小时能够整理多少本?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同学们在读完这道题以后,有的同学也许会这样想,在目前一个小时能实现的整理本数为150 x 40%,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读题的话,会发现那只是现在比以前每小时多出来的整理量,在当前提速以后实际能够做到的整理量,应该是用以前一个小时完成的份数加目前提速以后超出的份数,也就是150+150 x 40%=210(本),综上所述,同学们必须从真正意义上明白应用题的关键点,深刻理解其真正的意思,然后找到其中的数字关联,最后进行关系转换,完成答题。
        2、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
        从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上设计的应用题来看,大多比较强调教学内容,呈现出“形式化”教学热情,并不能很好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处理,将应用题生活化,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价值。例如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简单应用题:
        ①实验小学准备新建一长2500米,宽80米的操场,同学们帮忙算一算这一操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②袁隆平爷爷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水稻要施225Kg。他新开发的一片稻田长200米,宽150米,请同学们帮袁隆平爷爷算一算这块稻田一共需要多少千克的化肥?
        通过这几类应用题,既有利于博得学生的关注度,同时也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关键能力,而有价值的应用题也会促进学生这种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在应用题解答中不能以固定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学生进行题目解答,而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下题:A, B两地相距l0km,甲、乙两人预计从A, B两地同时出发。甲的速度是6km/h,乙的速度是46km/h。甲带着他的宠物向乙奔,狗的速度是12km/h,狗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跑来,遇到甲再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二人相遇时狗才停住。同学们思考并且计算,这段时间内狗一共跑了多少km ?
        这一题其实是无法直接计算狗跑了多少次的,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也比较大,必须找到关键突破口,一步一步,思维清晰,有条有理方可解决问题。所以,在指导学生解决这类应用题时,我们教师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内容,启发学生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即不管狗与乙相遇几次,总之在全程中狗跑的时间等于甲、乙二人相遇时所用的时间,这就是问题的突破口。学生找关键突破口和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逻辑思维养成的过程。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应用题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托生活化情境,如此方可真正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目的,最终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石天恩.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赤子,2018,(36):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