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喻海燕
[导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小学空间与图形概念的发展。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小学空间与图形概念的发展。空间与图形知识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知识教育的教师遵循分步教学规则,积极营造教学情境,参与交流活动,有效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继续提高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策略
        教师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教学中,要创新设计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强化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能力。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数学课标强调,要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数学知识。由于年龄尚小和认知水平的有限,小学生一般自主探索学习能力较差,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理解数学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认识,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教师在教授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在五一劳动节这天,明明收到小红送的一个长方体笔盒礼物,明明非常喜欢,就想用包装纸包起来,那么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啊?通过设置和同学们紧密相关的生活例子,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亲和力,有效拉近了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大家很快高兴的投入到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解决中。大家还了解到在包装中用到的纸的面积比长方体的6个面的净面积要多。通过创设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的浓厚。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抽象能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将人脑中想象的空间和图形具象的表现出来,能够动态的展示不同空间图形的特点,因此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去探索关于空间和图形的问题,以便能够帮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不能够发生形变,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生活中使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例子,但是现在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立体模型用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立体的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建设大桥时就会用到这个原理。使用立体模型能够更加直观的将原理的使用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能够收到非常良好的学习效果。使用立体模型还能简化教师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收获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让学生通过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游戏增强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图像认知能力,在这些游戏中学生可以利用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各种图形进行创作,而这个创作过程是实时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图像认知能力非常有好处。有的数学软件或者数学游戏能够提供空间上的训练形式,这种信息平台是让学生利用正方体、圆柱、长方体等等进行创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互联网平台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三、仔细观察空间与图形,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由空间与图形组成。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个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生活有着较强的好奇心,通过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就可以让其更好的认识周围环境,有助于观察思考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提高。教师在空间与图形计算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在数学的几何习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题目有多重解法的现象。教科书中会给出标准的解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另外解法。
        比如,在教授《圆柱和圆锥》几何知识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桶圆柱形的奶粉,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20cm,侧面是商标纸,那么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一种解题方式是,把商标纸剪开,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另一种解题方式是,计算出底面的周长,再乘以高,就是商标纸的面积。这样通过一题多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创新活动交流形式,探究高效学习过程
        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学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和理解,切实增强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从而能够开拓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长宽高之间存在着抽象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12块小木棒,一边思考一边操作,运用记录整理手段,进而得到此种关系的必然性,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就会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的亲自实验过程,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的,有助于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讲长方形知识时,可以列举这样的一个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正确问题积极鼓励,对提出的错误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讲清原因。在空间与图形计算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要用好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去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有效的增强数学和生活的沟通联系。
        比如,教师在讲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知识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位农民伯伯准备建一个长16米,宽12米,高3米,墙体厚度是3分米的平房。假如房顶是用水泥、沙子和石子浇筑而成的,厚度是3分米,三种原料需要多少立方米?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又发出提问,房子盖好后需要用涂料进行粉刷四壁和顶面,那么粉刷的面积多少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就会主动寻求答案,最后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探讨,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
        六、结语
        空间和图形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在特定的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创造生动的教育环境,开展教育活动,加强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有效提高空间和图形的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韦山敏.浅析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式[J].《读与写·数学信息》,2016(10):208-209.
[2]张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探究[J].中华少年.20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