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阶段的学生经历过小学阶段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数学思维的模式。因此,这一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较为固化。然而,随着教学内容数量以及难度的增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思路及学习的方式,能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和数学知识的获取采取更为积极的参与态度。应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在学习参与程度提升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的方式得到转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应用;策略
一、应用问题导学的重要性
(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问题导学的方式,事实上就是应用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为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意识,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导学能够使学生自然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及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正是由于问题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问题的难度不会过高,能够引起学生的适度思考,使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和乐趣。
(二)问题导学能够对教学重点进行强调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较为丰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于众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的情形往往使学生对于学习的重点问题不能够把握。应用问题设置的方式,能够使得不同教学阶段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问题重点更为突出。例如,在学习数据分析内容时,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模式,根据数据分析的模式对于数据的趋势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其中的重要指标。因此,在不同的数据认识阶段中,教师需要根据问题的梯度,对于学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且应用问题引导的模式,使得学生认识到该阶段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
(三)问题导学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练习的难度
在许多数学学习内容的问题引导中,教师都需要对于例题以及典型的题目进行研究,应用题目中的一些概念引导学生学习。这种问题引导的模式,事实上是将题目进行分解,详细地引导学生对于题目进行认知。因此,在实际应用知识进行问题解答的阶段,由于已经具备了先期的学习铺垫,学生解答问题的难度就会有所下降。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导学的策略
(一)应用科学思想进行问题的设计
在问题设计的阶段,教师不能与学生间形成直接互动,因此需要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实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使得问题的设计能够与学生的心理变化相适应,学生才能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思考与学习。相关的调查显示,学生通过与视频之间的互动,能够更为专注地思考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对于视频教学的方式不能忽视。例如,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于问题具有更好的认知,教师可以应用微视频的形式,提出并展示问题。此外,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要重视将学生学习与生活经验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于生活实践的感受,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也需要关注不同阶段问题之间具有的联系,应用整个问题的脉络,形成对于这一节课程所讲授知识的有效理解。
(二)应用合作学习的模式
问题在提出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应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它可以使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更为全面,并通过学习和探讨的过程,打开学生的思路。
在利用问题导学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探究问题的深浅度也不同,对教学效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2]。因此,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导学问题具有的难度是有区别的,因此,在导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规模的问题探讨。例如,教师提出了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根据个人的认识以及学习经验进行解答,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完成思考之后举手回答问题,这一过程事实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互动。在问题难度较为适中的状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桌间的问题探讨,通过合作有效地拓展学生对于问题的观察视角,形成更为完善的认识。在问题难度较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四人小组或者六人小组内部的探讨。应用这样多人合作探讨的形式,能够有效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都能够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达成对于课程的有效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层,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较高,因此在数学问题探讨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较多的思路与答案,另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所不足,因此在探讨的过程中难以直接给出答案。教师设置合作学习的分级模式,就是为了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参与。在回答简单导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习程度稍差学生的鼓励,使其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肯定以及自信心,从而改变其学习心理以及学习的态度。
(三)应用问题情境进行问题导学的设置
在问题导学这一教学策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于问题情境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前文中曾经提出问题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达成对于这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完整认知。因此,在问题的系统性构建上,应用统一的问题情境能够实现较好的引导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在初始阶段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四根牙签(2cm、3cm、5cm、6cm各一根),请学生用其中三根,首尾相接,摆成三角形,看看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这种类型的导学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用道具去实验、去探究、去发现,然后得出结论:从4根中抽取三根共有4种情况:(1)2cm、5cm、6cm;(2)3cm、5cm、6cm;(3)2cm、3cm、5cm;(4)2cm、3cm、6cm。经过实践可知(1)(2)可以摆出三角形,(3)(4)不能摆出三角形。接下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提问与引导。设计这样的问题:三条边的长度符合或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构成三角形?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动手操作。通过观察、猜测和操作,学生可以获得利于理性知识生成的感性的知识。在新知产生和构建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使得学生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更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追求真理、提高事物认识的能力。
三、结语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参与程度。应用问题导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对于重点、难点部分进行思考,并在分散的难点中降低教学中问题的整体难度。在教学策略的应用以及选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于自我角色以及学生的角色正确的定位,使得教学的整个过程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问题之间的联系,应用问题情境的模式,能够使学生对于教学的过程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岳代稳. 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与教学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 2018, No.340(06):128-129.
[2] 杨惠超.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学的引导方向分析[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9, (009):25.
[3] 万鸿. 初中数学课问题导学法的整合应用与设计[J]. 信息周刊, 2019, (003):0369-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