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有效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展幼儿园班本课程---以班本课程“我爱苏州”为例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黄宇佳
[导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便是教育,教育开展的最好方式便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便是教育,教育开展的最好方式便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我园作为一所苏州乡镇幼儿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资源。诱人的美食、风景迤逦的美景、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旷世奇异的民间手工艺等都是绝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因地制宜采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班本课程,既符合本地区幼儿对本土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为他们接受吴文化教育打好基础,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本土资源 吴文化 班本课程
        所谓的本土资源,指的便是在周边的一些事物,且这些事物具有本土化、代表性以及数量丰富等特征。将这些本土资源进行分类,从构成上可以分为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可分为自然、社会资源两类。之所以会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班本课程,其一便是表现性极强,其二便是极为方面,其三便是在收集本土材料的过程中易于让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得到增强。
        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域文化之一,而苏州是吴文化历史形成的中心。我园作为一所苏州乡镇幼儿园,周围存在很多社区,蕴含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多彩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历史悠久的人文风景等都是幼儿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这些在幼儿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吴文化资源往往会被幼儿忽视,没有真正体验这些吴文化的内涵。因此,将这些地方文化魅力展现在班本主题课程中,让幼儿通过听、说、唱、学、画等多种方式实现与吴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可以有效地给予幼儿心灵的启迪,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文将以一些本土资源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来试着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班本课程。
一、本土资源中的美食在幼儿班本课程中的体现
        苏州美食历史悠久亦闻名天下,蜜汁豆腐干,松子糖,玫瑰瓜子,虾子酱油,枣泥麻饼,猪油年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不可不尝。我园地处的车坊地区是具有水乡景观特色的现代化苏南小集镇,这里盛产芡实、菱角、藕、茨菇、荸荠、茭白等被誉为“水八仙”的水生蔬菜,还有蔺草、河蚌、螺蛳、鱼、虾、糕团等特色土产,江南水乡劳动人民淳朴的民风民俗在这里依然延续至今,这些都是幼儿园可利用的优势教育资源。幼儿除了日常在园能品尝到颇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如茨菇、芡实等之外,平时也会利用节假日和家长一起出去尝尝地道的苏州美食,比如松鼠桂鱼、黄天源的糕等等。教师把幼儿吃过的美食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来,比如在班本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利用语言活动方言儿歌《黄天源的糕》让幼儿加深对家乡美食的印象;利用美工活动《松鼠桂鱼》、《芡食糕》等让幼儿具体了解这些美食的构造;利用科学活动《认识莲藕》了解莲藕的生长过程及特点等等。幼儿在吃吃、说说、问问、做做的过程中了解苏州的美食。
二、本土资源中的美景在班本课程中的体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固有的印象;园林、假山是苏州不灭的记忆;摩天大楼、现代都市,是苏州崭新的标签。苏州的街道,宁静的梦幻。苏州的小河如诗般委婉,如歌般悠扬,如爱般缠绵!苏州的美景在于水的灵动,山的俊俏,令人荡气回肠,久久无法忘怀。幼儿的小脚行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跨过一座又一座形态各异的小桥、穿梭在东方之门的穹顶下……或拿伞、或吹笛、或欢快的蹦跶,苏州的美景在幼儿的眼前一一呈现,在幼儿的心中常驻不离。本土资源中的美景不仅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更能让幼儿从生活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这也是《纲要》中所提到的,让幼儿在生活中自然的接受美育熏陶。苏州的美景不仅只是用来欣赏的,教师也适时的把苏州的粉墙黛瓦、拱桥、水墨画投置到幼儿的区域材料和主题环境中。从而使幼儿在一抬头、一举手之间都能感受到苏州的美景。


        三、本土资源中的民间工艺文化在班本课程中的渗透
        苏州的民间艺术品,具有吴地文化的内涵,其特点是精致、细腻、美观,在民间艺术品中独树一帜。苏州的民间艺术,门类多,品种也多。有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上千个品种,真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幼儿园定期开展一些艺术节活动,请民间的老艺术家来园教授幼儿草编、剪纸等一些艺术手工创作活动。幼儿身着华丽的苏式旗袍,撑着油纸伞,仪式感十足的品尝美食,制作手工艺品。幼儿的小手虽然还很稚嫩,但她们认真的编织着小篮筐、仔细的涂抹着折扇、团扇,像模像样的学习着刺绣……幼儿在学学、玩玩中亲自体会民间艺术创作的乐趣。
四、本土资源中的传统民俗文化和节日在班本课程中的开展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吴中民俗一如吴中悠久的历史展开着长长的画卷,绚丽多彩。其在时令、节气、观光、禁忌、祭祀、服饰、曲艺、方言、民谣、器具等方面,更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老师根据每学期中会出现的一些节日、节气,结合苏州本地的一些特色进行组织相应的活动。比如说百花节赏花活动,幼儿跟随老师一起走进社区盆景园欣赏各种植物和花卉;清明节踏清时,自己绘制并制作风筝,来到风景迤逦的自然景观赏花赏景放风筝;立夏斗蛋、称重、剥蚕豆活动。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彩绘各咱鸡蛋和鸭蛋,并把幼儿创作的采收放置于美工区,以便幼儿随时都能欣赏到自己的作品;社会活动开展端午斗蛋活动,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立夏习俗……端午节包粽子、做香包活动。端午节我们请来爷爷奶奶带着幼儿一起包粽子,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动作操作的能力,知道了端午的习俗更是加深了隔代之间的亲情;元宵节吃汤团、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花灯,布置班级环境。幼儿园也根据各种节日给幼儿提供美味的苏式点心。幼儿在了解、感受本土民俗文化和节日的同时,也很好的融入到班本课程的学习之中。
        六、结语
        教育的精华,不仅是帮助幼儿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的精神成长,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灵魂的升华。本土教育资源是非常广阔、非常丰富的;是一片丰沃的田野,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其教育价值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幼儿教师大胆去尝试、探索,就能寻找出一条合适的本土化教育模式,就能让幼儿们扎进家乡教育资源的“沃土”之中,从小领略、认识本土资源,并深深地融进了他们心灵深处,开拓他们的视野。即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又把本土文化进行推广。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重作,在生活和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合理利用本土吴文化的精髓,结合班本课程的有效开展,让幼儿知道了解自己的家乡,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苗芳芳.《陈鹤琴儿童游戏本土化探索及其启示》[D].西南大学,2010.
        [2]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101.
        [3]    顾银花.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12):05.
        [4]    充分利用吴文化资源 因地制宜进行童谣教学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S1期 作者:马兰
        [5]    陈芳.《幼儿园游戏材料本土化探索――以福州市花巷幼儿园为例》[J].新课程(上),2015,02:27+29.
        [6]    韩彩虹.《在幼儿园开发应用本土化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2,1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