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英语这一门学科中,需要多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长久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英语这门学科存在很大的误解,认为只要背一背单词,记一记语法就可以。这样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当前英语听说能力已经被极大的重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更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对此可以借助微课来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
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能力。而微课视频是一种比较短小的教学视频类型,能够很好地给教学提供帮助,将其应用在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将其应用在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课前预习的效率,拓宽教学途径,还能辅助学生进行课后训练。下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助力课前预习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预习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对于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并不能认真完成,所以也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有多种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但是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并不能高质量地完成,还有部分学生英语底子比较差,所以在课后甚至都不会主动翻开英语课本。对此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提升预习效率。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视频在其中标示出教学的重点以及学生需要重点训练的部分,这样等于给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他们在开展预习活动时也会更顺利。久而久之会逐渐消解学生对英语存在的畏难情绪让他们变得更愿意说英语。例如在“Making friends ” 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特殊疑问句以及冠词a、an的用法,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微课视频中直接指出[1],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在预习时就更有明确的方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自己的预习情况,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教师和学生的这种问答互动,也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锻炼。
二、拓宽教学途径
在教学中应用微课技术,可以有效拓宽听说教学的途径。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只能依据课本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给课堂中加入更多新鲜的内容,通过微课视频展现出来,也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这样一来,就在有限的空间以及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英语听说学习资源。在这样的辅助下,学生的学习面会被极大的拓宽。
现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的途径特别多,常常利用手机就可以实时观看,所以微课视频这种资源成为可移动的英语听说教学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方便。例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加入更多的拓展视频呈现给学生,拓宽他们的阅读知识面,这对于提升学生听说能力来说是一个基础。
三、开展合作学习
经验证,合作学习这种活动能够极大的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虽然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条件并不是完全具备,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课堂时间限制,让学生无法深入开展合作探究。但是借助微课视频就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微课视频的指导下,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样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且开展对话练习,提升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这两项能力,无论哪一种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Foods and drinks poems” 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就可以先让学生就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已经有了预习的基础,所以学生也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进行深入探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学生的讨论时也是听说能力锻炼的过程。
四、辅助课后训练
微课视频有着便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可以实时打开进行学习,学生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随时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所制作的微课视频,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课后复习资料。尤其对于听说能力的训练来说极有帮助,从听说能力的培养点来看,最重要的是要不断练习,但是我们没有说英语的环境,所以学生在说英语是可能会存在一些口音,在听英语的时候也会拿不准单词的音,这是因为地道的英语中常常会有连读以及弱化的技巧,这些都需要不断去听,不断说才能克服[2]。而微课视频就相当于实时的可移动的老师,学生可以在视频中跟读,听其中的地道表达,直至自己理解并掌握技巧为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听说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正是培养他们这些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预习,学习以及复习,提升他们的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荣文, 梁昌平. 巧借微课提升英语听说能力,让初中英语课堂“活”起来[J]. 校园英语, 2019.
[2]郑日夸. 微课背景下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研论丛, 2018, 000(003):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