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良好的教学目标是啦啦操教学发展的指南针,那先进科学的教学内容就是推动啦啦操发展的思想动力,因此为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高校还要制定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共同为高校啦啦操教学体系的建设保驾护航。本文基于啦啦操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啦啦操运动;小学体育教学;应用
引言
啦啦操运动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晚,有学者将我国啦啦操的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引进-推广-发展。啦啦操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传入我国,最初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得到发展,随之啦啦操在我国各大院校得到普及。
一、我国啦啦操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2006年,第一届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在武汉举行。啦啦操在我国的全面推广得益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现场表演啦啦操选拔比赛”的活动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批啦啦操表演队。2009年,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的全国啦啦操推广委员会和竞赛委员会相继成立,为啦啦操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年,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啦啦操公开赛,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国际啦啦操赛事,意味着啦啦操在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次年,全国啦啦操推广委员会和竞赛委员会经整合后成立全国啦啦操委员会。2015年,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在各省级啦啦操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市级啦啦操委员会,至此形成了我国啦啦操项目的国家-省-市三级管理体制,为啦啦操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我国啦啦操赛事体系也逐渐完善。
二、啦啦操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引入啦啦操有效塑造学生优美形体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引入啦啦操对学生综合素养有着积极的养成和推动作用。由于啦啦操这项运动本身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并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东方西方的音乐、文化及体育等多种元素,这让啦啦操独具一种特殊的魅力。并且,在啦啦操当中也包含多种多样的动作组合,通过各种动作的组合及变化,展现优美的体态从而使得啦啦操表演者通常都具有优美的形体。为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啦啦操的热点及优势,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当中来,让学生在进行啦啦操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逐渐锻炼和培养学生优美的形体,提升学生整体气质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啦啦操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展开压腿、踢腿以及下腰等形体训练,通过上述种种训练既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形体更加优美,对学生身体柔韧性及协调性等方面也起到有效的锻炼作用。
(二)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如今,中学生的升学压力不断递增,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青春期阶段更容易因为成绩压力产生不良的情绪,然而,青春期的学生抗压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控制不良情绪,啦啦操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肢体的伸展、活跃的团队氛围以及充满活力的运动精神都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缓解中学生升学压力与焦虑情绪,通过啦啦操运动产生愉悦感,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三)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引入啦啦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在学生学习啦啦操和欣赏啦啦操表演的过程中自然的就会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美的熏陶。啦啦操没能够将各个地域的文化、艺术、音乐以及历史等融入其中,经过人体动作的组合变化进行表现,能够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啦啦操时,应充分发挥出啦啦操的美育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并在啦啦操学习及表演过程中,让学生注重眼神表情神态与身体动作之间的协调统一,通过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好的展现出啦啦操的美感和神采,并让学生自身切实体会到啦啦操独具的美感,有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三、将体育啦啦操引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相关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
啦啦操教师除转变教育思想以外,还要创新啦啦操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啦啦操教学理论课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实操课以教师做学生模仿以及专业技巧的反复训练为主。这导致啦啦操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更无法感受到啦啦操蕴含的运动美、人文美。因此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具体的视频、配乐等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面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或在课上分层教学,以学得快的为一组,学的慢的为一组,在自由练习时间可为学得慢的同学开小灶,或课前按照能力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教学速度的班级,实现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不同能力层面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为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组织相关的啦啦操比赛,由学生自行选择音乐编辑动作与技巧,通过实践环节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啦啦操教学有效性因此得以深化发展。
(二)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大部分小学生对啦啦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且因啦啦操对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中又包含体操、音乐舞动等多种艺术元素,其本身还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导致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初学阶段的学习颇具难度,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啦啦操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小学生对7至13岁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其思维方式相对简单,且具有较强的探奇心理。若教师能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啦啦操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其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得知,大部分学生在情境教学模式下的应变能力更强,也能够在既定情境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像力,如此,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还能在无形之中降低啦啦操的学习难度。
(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
针对每位学生接受能力及肢体协调力进行指导,制定教学方案,让每一位队员适应啦啦操运动的要求,因材施教,帮助个别肢体难以协调的学生掌握啦啦操运动方法。避免个别学生因某些原因脱离团体性运动。
(四)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啦啦操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变应向学生明确各自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也应尽快由教学主体向教学主导转变。为激发学生参与啦啦操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相关运动基础、整体体质水平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为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开展形式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与目标。最后,教师可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同时应将相关内容学习难度控制在科学的范围之内,不能使学生因学习难度较大而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也不能因难度低于学生当前基础水平,而使其啦啦操水平无法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而取得进步。
结束语
啦啦操是一项前景光明、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新兴体育项目。啦啦操文化的内涵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啦啦操文化与校园文化不断交融,共生共存,啦啦操对校园文化层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加强对啦啦操运动的相关研究,制定出啦啦操文化在校园中开展的实施路径,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倩如.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9.
[2]董文霞.第二套校园啦啦操示范套路在北京普通高校的推广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3]王谊欣,原敏芳.“体育艺术2+1”背景下啦啦操在中小学推广普及策略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9(04):121-122+64.
[4]魏勇.啦啦操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2):62-63.
[5]徐琴.啦啦操练习对小学生身体自尊以及若干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