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并且根据语文学科的整体特性来说,阅读也是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长久努力才能呈现效果的内容之一。所以从学生阅读打基础的阶段入手,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在教学方面做好精细化研究。因此,本文中我就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入手,结合素质教育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探究阅读教学的更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探究
从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所实行的教学改革来看,素质教育体制下我们将学校教育的功能真正定位在了“培养人才”这一核心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更加强调围绕学生这一核心,从总体教学阶段上设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从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以追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发展,具备较高的智力、能力及道德素养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科学生能够构建起个性化的学科思维体系,并且形成对应的学科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为以后深入的探究提供潜在的推动力。同时,伴随着素质教育体制改革而来的是对应的课程内容的改革,即新课程改革,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包括个人发展整体标准、目标的改变以及国家在行业发展以及国家整体建设过程中对于人才要求的改变,反映到学校教育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课程内容的调整,新课改之后剔除了一部分不符合时代实践需要的课程内容,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让学生知识学习遵循着部分与整体统一、循序渐进且求同存异的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能力提升的最优化节奏。
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带来整体教学活力焕发的同时,也对不同的学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以本文中我们所探究的小学语文学科入手,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基础,而听说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小学生来说基本不存在问题,所以核心在于汉字的读写以及书面文学的阅读和写作,尤其是是针对后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构建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是重中之重,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长久的坚持。而对小学生来说,最缺乏的是耐性和恒心,所以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在实际教学开展环节所付出的引导要多得多,所以更为科学、实际、高效的教学策略一直是教师在新时期教学探究的重中之重。本文中我也就重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挑选阅读这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展开探究,针对教学策略的创新提出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一、启发式教学,逐步构建学生文学思维
对于阅读来说,第一步就是要“会读”,理解语言和文字所表达的基础意思和情感。而从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就要通过启发和引导,来逐步构建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面对阅读文章时能够做到系统性的思考和理解,并且有多重阅读和分析角度,从而为实现自主的阅读奠定基础。
首先,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的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堂的具体呈现方式。说是启发式教学,那么怎样启发?如何保持问题的难度适中、节奏循序渐进?内容如何实现连贯性和系统性?这些都是我们在教案准备阶段就要解决好的问题。所以,在我看来,一方面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要基于课本,根据教学重难点的要求将课本文章进行拆分、重点突出、体系重组;另一方面则是确定启发的载体,如提问、分析理解中重点语句的讨论分析,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直接讲给学生听……
其次,在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谨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讲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所以在启发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点到为止,化身十万个为什么,尤其是在文章含义分析,如人物个性、文章情感的表达上,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猜想,,然后直观的告诉学生前面分析过程中所隐藏的角度和规律,从而进行同类文章阅读普遍性规律的概括,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规律,形成阅读思维。
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对于学生语文阅读思维的培养本着应试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对于后者的看重更突显。而阅读尤其是日常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从应试和自主阅读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应试阅读能力。虽然小学阶段学生不存在升学的压力,但是考试依旧是我国长久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所以在应试阅读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对应的解题技巧和规律,如题目分析、情感分析、内容概括等。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去发现应试阅读中的规律,如题目分析过程中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结合,分析角度等,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角度上找准关键点,逐步构建学生应试阅读的能力和素养。
其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重点培养学生自由阅读中的独立理解和欣赏能力。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学生文学思维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除开必要的应试技巧之外,我们更要关注学生本身文学素养的构建。阅读中学生的自主发挥余地较大,因为教材中的文章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所以小组探究中可以逐步实现让学生脱离教师一步步的思维引导学习模式,开始转变为教师提出问题和方向,学生自主探究、习得的模式,让学生在思维交互中实现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陶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习惯
文学是文字美的体现,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逐步构建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形成美的阅读习惯。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技巧,培养学生能力,更要从文学所表现的情感和情景出发,通过设置故事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实现浸入式学习。如针对故事类文章,我们可以分角色朗读,甚至编辑成小短剧;对于景物类文章我们结合图片和视频等方式给学生创造体验情景。让学生在演绎和欣赏过程中,更为直观的感受文章所带来的美,逐步培养学生的感受美、体悟美的能力。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基于审美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日常阅读审美习惯。因为小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很容易陷入“看热闹”、“看故事”的误区,所谓“水过地皮湿”不动脑也不思考,所以在教学中针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美的分析,给学生做好阅读示范,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多思、多想、多感受,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审美习惯。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素质教育体制下有着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而针对语文学科特性和学生在阅读这一环节中所出现问题的现成教学模式并不多。所以,更多的是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创新和组合,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实现最高效的教学效果呈现。
参考文献
[1]李兴翠.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8,000(019):324.
[2]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3(4):24-28.
[3]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000(00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