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陈晴珍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陈晴珍
[导读] 为了满足国家社会建设事业的人才需要,我国从改革开放伊始就将素质教育划为教育系统的重点内容,致力于培养兼具高标准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学习能力的人才。

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河西学校  陈晴珍     41800

摘要:为了满足国家社会建设事业的人才需要,我国从改革开放伊始就将素质教育划为教育系统的重点内容,致力于培养兼具高标准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学习能力的人才。在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实施中,以具有较强文化性质为代表的语文科目积极的展开各项素质教育改革策略,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立,却并不完全相反,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延伸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与个性成长等方面的培育,追求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双向发展,更具时代新意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本身并不具备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其素质教育的途径基本全部依托于学校平台,因此学校对于其精神世界的建成有着较大的影响。为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顺利展开,以语文科目为例,其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学生价值观的建立过于单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仍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中心展开,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词汇掌握量、语法结构运用,并仅依靠考试成绩单一指标进行考核,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成长。在这种大环境中,学生在树立个人价值观时也以文化成绩为追求目标,价值观视角较为狭隘,常常以语文成绩的高低来进行自我价值的判断。因此,很多学生的自我认知方面出现了偏差,过于片面的以成绩来评定外部世界的价值,压抑了其人格的健全。
        (二)教师的教学目标过于片面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展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设立的教学目标过于片面,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自身为了追求教学评价的完成,通过背诵课文、默写生词等较为刻板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内容的掌握,课堂上留给其展开素质教育的时间不多。另一方面,教师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没有新的认知,仍强调其在课堂上的权威性,设立教学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以学生当前的能力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片面化,且与实际脱轨,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上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教学内容过于浅显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便是教学内容过于浅显,缺少适当的延伸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框架单一且肤浅。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归咎于教师自身教学热情的不足,其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仅单纯的拆解教学任务,依靠教材内容,缺乏对课外教材的挖掘,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过于浅显。虽然当前的语文教材编写较为严谨且全面,但小学生并不具备充足的思维能力,其仅学习教材上的语文知识,是很难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1]。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注定不具备较为全面的语文视角,压制了其人格的健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拓展学生价值观建立的参照因素
        为了迎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为学生拓展其价值观建立的参照因素,丰富其价值观体系,促进其人格的建立健全。一方面,教师应当逐步降低对学生语文成绩的高标准要求,并将道德素养等因素纳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素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考核学生语文学习结果时,应当将核心素养也纳入考核标准中,注重学生对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认知是否正确。如在部编版三年级教材《司马光》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考核学生的文言文掌握水平,还要加强其对友情的理解,使其明辨财产安全与生命安全之间孰轻孰重,以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满的价值观体系。
        (二)明确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在实施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素质教育要求,从而深化其教学改革的效用。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拓展教学形式,提高素质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时间,为学生的素质成长创造充分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应当重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将话语权还给学生,使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2]。教师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将更具活力,有助于学生健康道德观念的养成。如在部编版《小英雄雨来》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目标,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从而深化爱国教育的效果。
        (三)有效拓展教学内容
        为了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客观全面的分析事物的目光,教师应当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有效拓展教学内容,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更为顺利。教师通过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以饱满热情的态度面对素质教育改革,能够从细节处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有效充实其语文知识的基础。如在部编版《穷人》一课的学习中,由于中外文化差异,以及作品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其很难就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普及历史知识与社会背景,从而使其意识到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产生较强的价值认同感。
        结语:
        素质教育是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教育体系改革的大方向,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时代优势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使小学语文课堂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应当有效拓展学生价值观建立的参照因素,明确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有效拓展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创建完善的素质成长环境,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东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0(02):10.
[2]李成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20(13):131-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