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郭漳明
[导读]

郭漳明   龙海市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龙海  3631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71-0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1],即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依托,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笔者参与了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课题实践研究,认为关注问题式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是基础也是关键。
        一、基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的问题设计,让问题更有目的性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如果不以课标为依据不用说是问题设计,甚至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偏离、缺漏。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紧扣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把问题设计成核心问题。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按课标内容要求看,是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课标内容可以进一步解读为:一是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二是分析环境问题发生原因及其带来危害,三是如何综合治理保护环境,以缓解或防治环境问题。按标目标要求看,要求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依据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来描述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其显著特征的原因;二是如何从地理整体性原理理解荒漠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它与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设计引导了学生调动已学的自然地理原理和整体性原理,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培养学生学科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关系的核心素养,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形式,在核心问题指向下也给提供学生更大的思考和表述空间,认学生自己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梳理知识脉络,构建思维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据此知识体系将其迁移运用到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比如中亚地区的荒漠化地理现象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分析,课堂教学就能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的问题设计,让问题更加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计要关注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也就是学情的分析。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的认知理论把认知过程分为六个层次即“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层次由低阶逐层过渡到高阶排列,如果地理问题依据这一理论设计,设计的问题就能把握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心理认识规律。此外问题的设计也要关注到学生知识基础,不然设计的问题可能超越学生实际,学生回答不了;也可能会因知识储备不够,学生回答碎片化,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问题设计不成功,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按提前设计好任务清单进行预习。以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为例,课前以问题设计形式派发任务清单:①阅读人教版87页内容及读图5.7,概括什么是产业转移概念。②要求从类型、顺序、生产要素的流动描述,说出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并分析转移根本原因。③阅读人教版87页内容及读图5.8-11罗列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④面对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有何合理建议。



        三、基于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的链条式问题设计,让问题更加有逻辑性
        教材每章节内容编制看似相对独立,其实各个章节知识间有很多的关联性,问题设计要注重地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可以将所学内容有逻辑地整合成可操作的学习链条,特别是学习新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科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教学的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梳理知识间内在关联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巧妙设计教学问题揭示知识本质。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洋流分布规律图,围绕洋流问题设计具有关联性的问题链条:
        1、西风漂流是怎么形成的?类似成因的洋流还有哪些?
        2、为什么南半球西风漂流是环流,而北半球则分成“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3、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却是寒流?
        4 试解释德雷克海峡被称为“魔鬼海峡”的原因?
        四、基于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境设计问题,让问题更加有情趣性
        近几年地理高考综合题36、37题都是通过真实情情境(包括学术情境)下问题设计来全面考查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比如2019年文科综合第37题综合题,是以里海所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真实学术情境依托,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解决来考查学生的判读、分析、综合、论证等思维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创设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熟悉和学会基本的地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真实的地理问题懂得从材料情境中进行深度阅读,发现问题,并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精准表述。比如讲到必修一《河流堆积地貌》,因笔者所在学校在九龙江入海口的南岸,就查阅了《九龙江河口的环境演变》得学术情境材料,以此情境为依托设计开放性真实问题。
        九龙江为福建省第二大河。随着九龙江流域的人口增加,丘陵坡地的开发,特别是番薯、玉米等丘陵坡地农作物的引进,加速了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明清以来河口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1489 年之前就已经存在浒茂洲、乌礁洲和紫泥洲,最晚至1763 年,乌礁洲与紫泥洲已经合并为一洲,从而奠定了九龙江口沙洲与河流“两洲三港”的分布格局。[3] (图略)
        (1)分析沙洲的形成原因。并讨论所有的入海河口是否都会形成三角洲?
        (2)试推测九龙江河口沙洲的可能扩展方向以及未来“两洲三港”的分布格局可能发生的变化。
        (3)据调查北港河道的泥沙淤积速度加快,请提出解决的合理性建议。
        设计真实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特别是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延伸,比如河流的入海口处是否一定有三角洲形成;河道的淤泥如何清理? 真实的熟悉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效果。
        对问题式课堂教学设计问题的探讨,仅仅探讨了问题式课堂教学一个关键环节,其实探讨包括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表现性评价、思维结构评价等在内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问题式教学课题研究的下一个阶段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期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原社、2018:32.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 领域「M].罗黎辉,丁证霖,石伟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9.
[3]李智君;殷秀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