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周幸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中学课堂教学重新进行审视,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立足新课改,探讨了当前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感悟。

周幸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中学课堂教学重新进行审视,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立足新课改,探讨了当前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感悟。
【关键词】中学科学;学习方法;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47-01

        以往的中学科学教学,教师基本采用传统的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大科学知识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提高。教师缺乏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对新课标倡导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没有良好的把握,因此很难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率。因此,中学科学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课程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提高科学复习方法的有效性。
        一、当前中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初中科学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的话,将会对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有哪些起阻碍作用的因素。这些阻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措施,通常只是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已,很难将学生在学习科学方面的兴致激发出来,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二是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无论是科学学科还是其他学科,课堂主要是围绕教师的讲解进行,学生只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而已。但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这一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难以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致调动起来。
        二、教学课堂生活化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周边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进行科学问题的发现,启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鸡蛋进行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提出问题,“鸡蛋壳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提出问题“鸡蛋在清水中会沉入水底,而在盐水中却可以浮起来,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浮力的探究;提出问题“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小鸡吗?”,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受精卵知识的探究。通过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从感性思维逐步的上升到理性思维,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科学内容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因此,中学科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验仪器和材料的选择,进行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操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让学生在简单、有趣的操作中进行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比如制作凉拌黄瓜,将切好的黄瓜加一勺盐,很快就有大量的水渗出,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细胞的失水现象,从而对有关细胞膜渗透性原理有更深刻的认知;利用生活中的玻璃器皿、食盐、勺子、盘子探究海水制盐的方法,引入蒸发相关的内容;用食醋、水壶中的水垢探究碳酸钙的性质,同时也复习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用冰箱中的冰块制作放大镜,复习有关凸透镜的原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
        在中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不断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主动探索,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知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开拓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比如,在进行有关“测量”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圆形的饮料瓶,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得到饮料瓶的哪些量。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测出饮料瓶的体积,有的说可以测出饮料瓶的直径、高度等。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这些量的测量呢?学生的兴趣高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任选饮料瓶的一个或多个量进行测量,并写出主要步骤。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对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分析,并进行实际测量,最后将最终成果展出。这样一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都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运用已知的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提高学生设计能力、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效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运用中,在知识运用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强化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晴秀.中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2]徐贤荣.素质教育下的中学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