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祝安荣
[导读]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晴雨表,是教师奉献与智慧的平台,是学生汲取营养、生命成长的摇篮。我们要理性认识有效课堂,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沟通师生情感共鸣纽带,启迪思维绽放智慧火花,实现知识能力同构共生,让课堂成为师生美好的精神家园、智慧源地和快乐天堂。

祝安荣   珠海实验小学校
【摘要】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晴雨表,是教师奉献与智慧的平台,是学生汲取营养、生命成长的摇篮。我们要理性认识有效课堂,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沟通师生情感共鸣纽带,启迪思维绽放智慧火花,实现知识能力同构共生,让课堂成为师生美好的精神家园、智慧源地和快乐天堂。
【关键词】唤醒;激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48-01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活跃智慧、唤醒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师生舒展灵性、跳跃哲理的窗口。如何让师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走出课程改革误区,理性认识有效课堂教学
        在许多研讨课上,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更加开放,但同时,许多课堂走入误区,患上新课程“流行病”。一是注重艺术,痴迷个性。时下的公开课,一些教师忙于“作秀”,痴迷于“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拒绝基本的课堂标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二是课堂教学,谁主沉浮。时下,有的教师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法”、“学生试讲法”,以教师不讲来改革教师的讲,用学生的学来代替教师的教。这样做,虽然肯定了学生主体作用,但否认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重点难点仅靠学生自我突破,是很难达到目标的。三是滥用媒体,舍本求末。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只要一上公开课,就利用一切能用的媒体,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一般。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教学媒体用在刀刃上,只注重形式,搞花拳绣腿,忽视了启迪学生思维,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二、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展现学生勃勃生命活力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提出了“新基础教育”宗旨:“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一是人人平等。对于每一个学生,就像对一颗种子,我们不要期望他一定要成为名贵的花,园丁都要耐心扶植,尽心呵护,不能因为不符合你的理想就把他打入“稗草“。二是常常微笑。在学生心目中,希望老师开颜一笑,拥有“笑纹“,因为微笑能融化世界上所有的冰山。三是处处赏识。教师用和蔼的态度接纳学生的提问,用赏识的目光面对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倾听者,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相通的对话,让学生充分灵动;四是时时宽容。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教师要时时换位思考,想想自己当学生时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是否情有可原?用放大镜去找学生的优点,用大海的胸襟包容学生,会赢得学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
        三、深入挖掘文本资源,创造开展个性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达到高效的课堂效果,必须深入挖掘文本资源,精心设计课前预设。一是有效挖掘教材资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


因此,使用教材时,必须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以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替换教材中的例子,拓展教材的主题,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材料,达到“实”与“活”的重组。
        四、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启迪思维绽放智慧火花
        著名教育专家陶继新在《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书中说:“重复他人的话,无异于鹦鹉学舌,经由文化积淀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也正所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当然不只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且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形成发现的态度和方法。让学生不断去尝试发现,不断纠正错误,找到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尝到成功的喜悦,是教师教学艺术和智慧的体现。在教学中,多问几个“你为什么这么想?”,将思维推向纵深,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获得学习的乐趣。一是教师追问生成学生智慧;二是引导质疑强化独立思维。学习数学知识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勇敢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有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生疑,才能在课堂上处处闪烁着探索、智慧的火花。
        五、着力优化提问艺术,沟通师生情感共鸣纽带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教学中,要避免为问而问,问而无度的现象。课堂提问,切忌满堂问,或是过于浅俗,或是太偏太难。太浅,让学生不思即答,没有思维的效果;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挫伤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时,一要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做到“三适”——适时、适量、适度。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误点等最佳提问点。二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精、巧、新、活。精—提问的典型性和概括性;巧—提问的灵巧性和科学性;新—提问的立意新和材料新;活—提问的形式活、内容活、答案活。
        六、构建合作教学过程,实现知识能力同构共生
        儒家大师孔子极为重视教学中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他主张“乐多贤友”、“有其士之仁者”,并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学记》也主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孩子们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学习,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群体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现代课堂将小组活动引入课堂,以促进学生生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知识为目的,力求改变学生目前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让我们的追求变成现实,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作者信息
祝安荣,珠海实验小学校,小学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朱良才.理想的课堂[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6.
[2]邓涛.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3]靳玉乐.合作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邱学华.小学数学尝试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
[5]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