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金霞
[导读] 数学模型思想是近几年教育学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尤其在数学教育中备受关注。数学模型是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力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数学模型思想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金霞   广元市旺苍县东河小学  628200
【摘要】数学模型思想是近几年教育学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尤其在数学教育中备受关注。数学模型是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力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数学模型思想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15-01

        数学有着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数学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更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模型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逻辑关系,理解其中的具体含义,促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本文试图结合实际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做一定的探讨。
        一﹑贴近生活,建构生活化数学模型
        数学影响着我们生活中发方方面面,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数学。许多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应用数学思想解决。对于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通过学者们不断的总结,数学模型被归纳出来。因此,数学模型思想对小学数学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但因为数学模型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赋予数学模型生活化,使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小学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在头脑中建构除数和被除数的数学模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分糖果”情景,先让学生对除法的思想有充分的感知,为后期更复杂的除数建模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要利用学生对糖果的喜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次再利用奖励机制可以吸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实物情景教学,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进行组员间的讨论:一个小组有4个学生,现在一共有8颗糖果,问每个学生可以分几颗糖果?教师可以将糖果分给学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再次将学生分组,每组3个学生,现在一共有9颗糖果,问每个学生可以分几颗糖果,这次可以不用将糖果分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们就初步建立了除数的数学模型,以此类推,学生对于生活中其他用到除法的问题就能有效解决了。
        二﹑激励学生参与数学模型的建立
        当前教学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死搬硬套,尤其是数学。要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可理解性,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教学目标。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模型,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模型的建立中,鼓励学生多加思考,积极和教师进行互动。在建立数学模型中,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参与,则可以更容易理解数学模型思想。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面积》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将课堂中能看到的物体比较大小,例如国旗和黑板,书桌和椅子,黑板擦和课本等,建立面积的初步模型,再将学生进行分组,对面积的概念和组成元素进行充分探讨,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大胆猜想面积的相关模型,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引出面积的定义和公式:面积是物体的表面或者是围成物体的平面图形的大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加学生的教学实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激励学生通过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学生在参与课堂互动中,不仅获得了成就感,还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模型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建构数学模型的意义所在,反之建构数学模型则毫无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将学到的数学模型用来解决遇到的数学难题,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与众不同,才能树立更多的自信心,从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时,通过设计实际情景图,在经过学生的充分探讨后,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了关于乘法相关意义的数学模型。这个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出示本班的座位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本班的座位,计算出本班一共有多少座位。因为学生对乘法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建模,会自己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即一共有5列,每列有7个座位,列式就是5×7或7×5。学生根据已有的乘法意义,建构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乘法模型。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难度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例如可以再问每个凳子有4条腿,那么一共有多少条腿?学生在以后解决身边的这些实际问题时,就会对乘法的这个模型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也理解了乘法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学生因此也会发现,学习了数学后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有意识的建立数学模型,并体会到数学模型在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中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数学模型的建构就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数学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主动运用,教师通过建构生活化的数学模型,引领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养成以数学模型思考的方式,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景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J].学周刊,2020(1)[2]马雪.模型思想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3]张婷婷.构建数学模型渗透模型思想[J].辽宁教育,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