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课程改革经历了十年的探索与改革的过程,获得大多数的认可及支持,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作为一名教育第一线的英语教师是如何看待英语课程改革呢?作者是如何把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教学中呢?在肯定课程改革给英语教学上带来的极大帮助的同时,作者对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质疑。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程改革;学生
英语课程改革经历了十年的充满探索的改革过程,同时也历经了十年的不断创造与建设的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亲身经历并目睹了英语课程改革的成长与完善,感受了课程改革带来收获与希望。以下笔者将谈谈这十年中,笔者所感受到的英语课程改革的变化。
一、中小学英语课程形成一个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贯穿了小学至高中结束的九级目标体系。每一个年级有本年级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并且每个目标之间是相互依存、环环相扣的。这样就解决了英语教学衔接性不强的问题,使英语教学形成了“一条龙”的整体。同时,每个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的进行有针对的学习。
二、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英语教学的评价核心
传统初中英语学习以考试的分数来评价教师教的好与坏及衡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与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与其在考试占分比重呈正相关。而传统学习英语的唯一方法也就是背诵,仍清晰记得这样的对话,“How are you?" "I' m fine, and you? " ,似乎问你好吗就必须回答我很好,你呢?现在这样的对话成了大家的表达英语固化学习的一个笑话。
课程改革突出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而不是机械记忆的过程。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这五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多方面多维度的教会学生的学习英语,掌握英语语言。
以下是针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课程改革所采取的部分相对的改革实施措施及本人在英语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了情感态度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酷似教学的容器,教师只是一个劲的往里面塞东西,却忽视了去问学生需不需要或者是能不能消化掉那些东西;教师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冷落了学生的情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渗入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的正确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马加爵的杀人案例就说明了,一个心理有问题或者是说情感态度不健全的人,即使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也会做出对社会有危害的事。
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笔者会设置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比如一个关于篮球比赛的对话。当说到比分98:52的时候,笔者会告诉学生:“Don't judge people just by the score. ”进行情感教育时,学生会认真的去聆听,去猜情感教育中某些他们不懂的单词的意思,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进行了情感教育。同时笔者会留意课堂上某些同学的反常行为,及时进行交流疏导。这样不仅可以给予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帮助,还能变相的提高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强调了学习策略的教授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做事是高效的,学生也期望自己的学习是高效的,然而在现实学习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可能被归结于基础差,不努力,上课分心等等。
其实,学习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策略的掌握程度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习策略的重要地位。
在课堂中我会有意识的结合课堂活动的安排教授能使用到的学习策略。如教授听说课时,笔者会让学生先听再告诉我对话的话题是什么,来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即带着目的或问题去听。平时会引导学生改善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制定计划、系统小结等,通过这些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因而在备课时笔者首先考虑的是该如何高效的设置学生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去相互交流、思索、探讨进而消化知识。
(三)明确了文化意识的融入
传统的英语教学就是词汇及语法的教学,因而“哑巴英语” 或是所谓的不解其他国家风情,最终可能导致无法交流或交流失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需要融入不同文化的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比如在船上船长说,“All hands on the deck.” 意思并不是所有的手都放甲板班上,而是要求所有船员到甲板上集合。“Look out! ” 在某些情景中可能表达的是小心而并非是向外看。由上可见,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与他人交流产生误解,更重要的是在与别人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华夏文化知识。
三、课程改革允许地方课程标准的存在
允许地方课程标准的出现,是符合中国实际的。英语教学水平地区差异大,同样的课程标准对于不同的地区如设置的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可能会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如在上海,英语学科在小学一年级就设立了,因而他们的起步就早点,再加教学设备相对先进,学生学习的词汇量相对大于小学三年级起步的学生的词汇量,那么如用统一的课程标准对于他们的词汇量要求就相对较低。而有些偏远地区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即使同样从小学一年级起步,词汇量可能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词汇目标。
四、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允许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教材,也就是地方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编排教材。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教材更适合地方学生,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但是自编教材,可能会由于地方教材编纂者对国家课程标准解读的不同,教材的重难点安排可能会有不同合肥来说现在使用的英语教材是外研版的,安徽部分其他地区使用的是人教版的。
外研社的英语教材的听说课文中存在问题:对话内容偏长,特别是从初二下学期开始,甚至有的句子即使是单独去阅读也较难理解句子意思如九年级上第六模板第一单元中的听力内容,“Each time you throw away something made of glass, paper or metal, it uses a lot of electricity or other forms of energy to make it again.”学生要在段时间内听懂较难。
(二)虽然课标中要求评价方法多样化,但现在仍然是终结性评价为考核学生进入优劣学校的标尺,考试仍是考察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也让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不得不去关注学分,进而可能会忽视英语教学中其他素质的培养。
在笔者眼中英语课程改革好似一颗成长中的树苗,在这十年中虽然经历过风吹雨打,却愈发的葱茏与繁盛。笔者也坚信,这颗树必将成为一颗参天大树,成就越来越多的优秀全面的学生及教师。
作者简介:蒋先娟(1985-11),女,汉族,籍贯: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学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