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9期   作者:罗刚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标准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标准。提问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对该学科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研究现实课堂中相关案例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简要概述了问题化教学的内涵及实施问题化教学对科学课堂的积极意义,并进一步从多方面分析了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问题;初中科学;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有这么一段论述:“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已有的元认知去构建一个新认知,然而当学习者的旧知识不足以生成新概念的时候,新旧知识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问题。
         一、问题化教学对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问题化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现代科学教育不提倡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生为本,学生在课堂中应是主体地位。问题化教学方法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习的主动权回到学生自己手中,使学生不再一味接受灌输而是自主探索研究,做学习的小主人, 将“被动”转变为“主动”,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
(二)问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虽然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是复杂而曲折的,但也是真实有效的,它能够比较直观的反映出学生在某个知识点还存在的某些问题。同时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控制教学进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实现科学教学的目标。
(三)问题化教学,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进步。要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上课前要能吃透教材。问题化教学可以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问题化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一)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化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新异情境,引发学生对于新旧认知的冲突,教师将学生置于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答案,以激“疑”为出发点达成“趣”的有效目标,可使学生乐意在情境中寻找答案,并在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同时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关于蚯蚓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第一种:蚯蚓为什么会在雨后不约而同的爬出自己的家?第二种:蚯蚓具体是怎样通过体壁呼吸的?。一眼看过去两个是不一样的问题,但实际上前后两者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问题是为什么前者会吸引学生注意呢?而后者却激发不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主要原因就在于前者恰当并富有创意的结合了生活,而后者就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结合实际生活现象。因此,为了激发出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与兴趣,教师应该在设计问题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跨学科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现象同样也存在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当中。不难发现,古今中外,在很多著名文学创作或者艺术作品当中也存在着对于一些科学现象的描述。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文学作品当中的科学现象来创设问题。


         例如在教授月相变化时,笔者曾经用过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引入课题。首先播放这首词的音乐吸引学生注意,重点引用“人有悲欢离合,月阴晴圆缺”这一句千古名句来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思考月球发生着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在教宇宙空间专题内容时,笔者曾引用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名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作为课堂导入,学生大多对牛郎织女的故事比较熟悉,笔者在请学生简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内容后,向学生提问,“牛郎和织女每年从自己家中,需要多快的速度才能在鹊桥相遇?”从而引发学生对宇宙的思考。在“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科学老师还可以引入古文《晏子使楚》当中的名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并借助这一名句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这一古文名句了解环境因素能够对生物的生长造成怎样不同的影响。
         这样的跨学科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当中找到一些联系,另外在科学课堂中出现此类具有文学或艺术气息的问题,在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欲望的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及艺术修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同时,学生在实验当中积极探究,以及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体验。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酸碱性时,可以用一个“魔术”引入,先取三只试管分别装入三种无色溶液,A试管装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B试管装入适量的酚酞试液,C试管装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先将试管A中的溶液倒入B试管,无色溶液变成了红色,学生非常惊讶,感到不可思议;此时,老师再将试管C中的溶液倒入B试管,红色溶液又变成了无色,学生感到更加神奇,好奇心进一步被激发,心中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时,老师抛出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肯定回答:“想”。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相关知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开其中的奥秘,达到知识的自主构建。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宋代张陆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疑”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问题”。思考是学习的源头,思考来源于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活水源头。在当今社会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中藏着无数的“疑”。“疑”是带领学生畅游于科学知识天空的翅膀,并推动现代初中科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的问题化教学还有些不足,但问题化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更具有创新性本文虽然在研究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能给教育者们在问题化教育的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想法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2] 钱静.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58):20.
    [3] 丁文祥.浅析怎样开展问题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6,(16):112.
         [4] 朱清时.七年级下科学教学参考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