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为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本文旨对中职学校德育与教学思路、教师队伍育人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德育考评机制的融合作了相关研究,并结合现阶段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路径。
关键词:中职德育 学科德育 融合
一、践行大德育观,推进学科德育与德育课的五大融合
(一)学校德育思路的融合与攻坚。思路决定出路。德育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决非仅是班主任或德育教师的“孤岛”,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田”。 学校校长是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从“大德育”格局的思路出发,围绕《中职德育大纲》,制定全学科育人实施方案,使教务处、学生处、学生会、团委、班主任、各科教师、专任德育教师明确各自在践行中育人中的职责,挖掘各学科、领域中的思政元素,“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育人上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教师队伍育人理念的融合与攻坚。育人是一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项“走心”的工作。教师思想也不可能铁板一块,需要融化、需要焊接。心中有信仰、有情怀,育人就有力量。学校党组织要发挥“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巨大作用,教育党员在育人上要冲锋在前,传递正能量,辐射周边人。老师的理想信念一点被点燃,就会激起育人的澎湃力量。所以,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引领作用。将党小组建在教研组、备课组,将支部建在年级部,使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一竿子插到底,横到边,纵到沿,不留死角,以有效践行各学科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三)教材内容的融合与攻坚。思政课教师要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开发德育校本教材。其他学科教师也要以此作为教书育人的主旋律,激活、挖掘蕴含于各学科中的潜在德育元素,做育人的有心人。只有各学科教师把“人师”视为最高境界,充分认识融合于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的可贵价值,然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时机,适时有效开展引导,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品质与知识技能同步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水到渠成,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也就成为必然。
(四)教学方法的融合与攻坚。信息化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目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各学科中,极大的增强了中职德育课和学科德育在育人上的合力,使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同时,我校思想课与学科教学一改“闭门说教”的常态,主动走出家门,到广阔的天地中寻找育人的“佐料”和“最佳时机点”。将思政课搬到红色纪念馆、福利院,将实训课堂搬到工厂社区、田间地头。让学生在视听中受教化,在动手中增涵养,在感悟中促提高。
(五)德育考评机制的融合完善与攻坚。做好一件事,一般为三部曲。事前有思想,事中有部署,事后有总结、反思或评价。健全完善的德育考评机制是德育融合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只有让每一科教师的所有教学工作与育人挂钩,尝试无育人环节“一票否决或酌情扣分”这种“硬”措施,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才能达到融合育人的最大化效能。
二、对症下药,催化学科德育与德育课的四大结合
(一)解决“大德育”教育生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德育对学生所起的导向、激励、凝聚作用,通过提高任课教师德育认知,学校加强德育重视程度、增加德育方式等多种途径,让全学科育人成为教师的共识和首选要务,营造“大德育”育人生态,让全科育人的理念落地生根。
(二)解决德育课与学科之间的问题,使育德和育心相结合。德育课与学科德育融合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十分复杂的问题,她不是“玉米面和高梁面的渗合或叠加”,而是一种盐融于水的理念,这才是该课题研究的核心。这就需要科任教师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教学等形式,建立和利用相关责任制度规范德育理念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方法的融合、党建引领等多种融合路径,使学科德育让所有学科教师感到对教学有禆益,对学生成长起作用,从而实现从育德到育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解决德育融合后的实效,使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以上虽设想了德育课与学科德育融合的几种途径,但如何形成长效机制,依然非常重要。否则,将前功尽弃。要从学校、家长、社区或企业3个层面入手,共同发力教化,让德育效果从“保鲜”到“保质”,从而对学生产生立体全方位的持续感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推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整体优化。
(四)解决“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网络时代”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无限性、碎片化、混杂性等特点。学校要充分利用该特点,主动占领信息高地,积极引导学生用好网络,让正能量主旋律占领学生的头脑。在保障现有课堂模式,创新教育场所等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平台,建设自己的宣传教育主阵地,如微信公众号、快手直播等,在新颖上博学生眼球,在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实现线上与线下教育的结合与补充。
参考文献:
[1]雷玉梅.中职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索研究[J].学周刊,2020(13):13-14.
[2]郑清.中职德育的意义和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5):41-42.
[3]耿景瑞.“互联网+教育”下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探索[J].才智,2020(06):207.
[4]黄庆洪,黄庆芬.抓好中职教学管理 提升学生德育水平[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6):144-146.
[5]胥慧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