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现在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将培养学生素养作为核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让课堂教学的教学主体、方式方法都发生了转变,而这种转变是正确的、有利的,教师需要把握机遇,将美术核心素养作为理论依据,主动的做教学上的革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在审美建构中有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高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并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前言:核心素养的提出使让学生能够有终身发展,并在知识学习中可以适应社会,重点是品格和能力。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提出改变了陈述性教学的状态,一切从学生的审美为出发点,保证其能够在教学中作思考和体会,从而推动素质的提升,使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知识,也能在知识学习中进行自我反思,实现素质教育。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美术学习状态,做好核心素养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保证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高中美术核心素养的概述
核心素养的概念包含三大方面,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而每个学科的素养内容又有所不同,美术素养有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1]。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审美态度和创新能力是知识学习下的自主发展方向,文化理解则是美术作为文化内容的诠释。美术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的理论介绍和记忆,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真实的理解和内化,所以在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上要注重素养三个方面的组织和设计,让学生能够有所体会,在学习中能够有素养的提升。
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构建情境提升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素养
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情感和认知上的感受,并且能够为美术知识赋予更为全面的解释,有助于兴趣的激发和思想认识的引导。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构建情境可以让学生对美术作品做图像识读,从中分析美术表现的特点,完成文化基础的学习理解[2]。例如,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中,教师就以具体的美术作品作为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可以感受美术的发展,从情境中了解到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区别,并借助情境中的美术作品进行识读和表现分析,保证了学习的主动性,也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有素养能力的锻炼,全面地理解这节课中的美术知识内容。
高中美术课堂中的情境构建要以审美为基础,做好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保证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受美、体会美,并落实文化基础知识,让其能够在情境体会中完成知识的有效理解,产生个性化的美术理解认识。
(二)组织合作交流培养审美态度和创新能力
审美态度和创新能力的素养是自主发展的方面,而高中生受高考的影响,在课堂中多数都比较消极,没有重视美术课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沉闷的,而且教学效率低,学生也不能从中得到美的表现,有自主性的发展[3]。对于此,可以组织合作交流,将美术的学习和鉴赏交给学生,让其在课堂中有自我表达的机会,也营造一个积极参与的氛围,在情感感受上诱发学生的美术鉴赏思考,而教学环境的改变还能让审美能够更为艺术性,有助于美育的落实,建设表现美、创造美的课堂。比如,在《各异的风土人情》的教学中,教师在做情境构建之后,要利用好学生在情境中的文化理解,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讨论不同风土人情下的美术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审美阐述,有审美意识的相互激发,从而完成创新。这样审美态度和创新能力就都得到了实践,促进了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
(三)把握教学内容生活性渗透文化理解素养
文化理解素养需要学生审美内化,将美术知识的学习变成自身的能力,从而在思想意识上有所发展。在课堂中要将美术知识教学进行延伸,把握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并将之进行呈现,由此来推动学生的内化思考,完成美术文化理解,获得个人艺术品质的提升。例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审美自己,以绘画表现自己,这样的形式将美术知识、自我认识都引向了个人思想建设,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的自我完善,提升美术素养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体现教学内容生活性,要把握高中生的生活现状,要让学生能够有所体会,而不是凭借想象去理论性的分析,真实地生活有联系,学生才能有文化理解,得到素养的提升。
结论:总而言之,核心素养让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丰富、精彩,而学生在其中不仅能有美术知识的有效理解,还能有综合素质的发展,得到艺术水平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对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要以学生的审美为基础,把握美术核心素养内容的渗透,以情境教学、合作学习和生活教学为方法,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既完善教学过程,也能使学生有自我成长,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红.浅析高中美术课堂开设设计课程对提升学科素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05):150-151.
[2]黄碧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20(03):29.
[3]赵旖旎.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创新性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名师在线,2020(0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