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随着素质教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我国格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渗透,小学教育要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继承人,进而指导人的行为,为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做出贡献。学校中的任何一个岗位都负有重大责任,协调工作,上下一致,能有效且顺利的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
一、在小学校长管理中的渗透
(1)借鉴道家治魂,“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前提条件是,学校通过建章立制,取得稳定的运转,校长应借鉴道家思想,抱以“顺其自然”思想,对学校事情“冷眼旁观”,实现学校各部门自我管理。校长“无为”的目的,是让部门“有为”,培养和锻炼出一个积极、干练的核心管理团体,发扬其团队精神,产生学校立体化管理力量。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千万不能拔苗助长。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可以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上下的创造力,无为才能无不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校长是一校之魂,对于校长而言,“想事”比“管事”更重要,“管事”比“做事”更重要。“管事”时,校长是不同的“符号”,指引着正确的方向、执行到位的监督、效果良好的监测。当事情没有做好,校长是“问号”,把脉问诊,督促推进;当事情做结束了,校长是“句号”,总结反思,不断提升;当事情做好了,校长是“感叹号”,不吝表扬,团结前行。作为小学校长,应将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感受到管理工作的快乐。
(2)借鉴儒家治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仁者爱人,厚德载物”;
儒家始终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路线,强调“自律化”的管理,因而,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使百姓“有耻且格”。才能达成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学校中,让教师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强调砥砺风操,要有内省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我,这样才有不畏艰险攀登高峰的意志力,才能不断的进取和提高。
“仁”者,爱人也。强调应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在校园氛围内,长期撒播“仁爱”的种子,再干涸的心田,也会成长出“进取”与“和谐”的绿苗。小学教育教学中,校长应时刻灌输利他主义思想和践行利他主义行为,让仁爱之风盛行,将有助于学校轻松管理,帮助校长无为而治,形成校内深厚的道德底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师生应增厚美德,像大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容载万物。
(3)借鉴佛家治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净化心灵最好的座右铭。
校长在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有助益的行为;在语言上应说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有帮助的话语。长具正能量,保持与善相应,长具安贫乐道的价值观,蠲除物欲横流的毒瘤。
二、在各主任管理中的渗透
我们这里谈的“主任”指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学校中层部门的主任,一方面指的是管理班级的班主任。主任管理中主张法家治教,“法莫如显,成就方圆”。
部门主任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执行者,把关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流程和细节。他们不需要“深入基层”就可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教师备课是否充分,作业批改是否认真,各种规章制度落实是否到位,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他们能否严格执法和敢于顶真碰硬,是衡量一所学校执行力高低最重要的指标。学校基层干部贯彻“法家”的管理思想,严格执法,制度第一,不做好好先生,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实现组织的高效运作。而作为班主任,更是学校管理的基石。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学生心之有向,行之有范。学校工作自然就和谐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我们研究借鉴法家文化精华,把崇尚法治、公平正义的精神融入各主任的管理中,建立起一种法治校园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培育形成“依法治教、应法执教、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增强全校师生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校园氛围。
三、在教师治学中的渗透
治学,借鉴墨家,“尚贤尚同,主动施教”。墨家管理思想描绘出了一个组织的终极状态,处处体现着职责权利的统一,表述为“尚贤”——追求贤良;“尚同”——追求平等。
小学教师的治学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搞好学科知识教学,成为学生的知识大使;第二,正己化人,成为学生的言行父母;第三,创建师生平等、共同探究的平台,成就学生的人生。小学教师在治学方面的“尚贤、尚同”,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会成就整个团体,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师生的素养和教育质量。
小学教师应当继承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但要有创新的精神,吻合当今社会追求的“创新”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组织管理中,道家、儒家、佛家、法家、墨家思想的先后运用,并非孤立运行,而是相互作用的。在学校组织内部,管理是需要分层的,不同层级的管理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自上而下,战略管理依次淡化,过程管理依次增强;对人的管理依次淡化,对事的管理依次增强。同时,在管理中更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便可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渗透》,作者:吕绍瑜。
[2]《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