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走进生活》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让小学数学走进生活
[导读] 数学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数学老师要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联系,设计一些生活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数学与生活相辅相成,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数学的魅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思考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把小学数学和生活情境相结合,把解决数学问题与解决实践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更能够理解,更感兴趣,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有效的数学世界。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情境导入生活化   
        在《用分数的意义与性质》这节课上,先播放视频——同学们玩“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一直在玩,让他们能够在平时玩的游戏中学习,是一件多么让人期待的事情啊,没有想到在平时自己经常玩的游戏中还存在着数学问题呢!紧接着,老师和学生一起玩这个游戏,你认为老师有可能取胜吗?这个游戏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赢,可是在孩子的心里,如果可以赢老师更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这个游戏恰恰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让这节课的导入因游戏而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的和谐。??
    2.教学手段生活化
        在《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节课中,要让学生们知道一升水有多少、判断出一升水可以倒满几个杯子,是非常抽象、非常难的。于是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小组,研究讨论如何让制作一升的容器,然后比较各个小组的方案。然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如何才能使我们自己做的一升容器更精确呢?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以后,让学生小组间互助动手实践制作出来,试试一升水能倒满几纸杯。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来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再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容器,先让学生估计一下这个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还是小,再用自己的容器去真正地实验测量,看看到底生活中常见的容器的容量为多少。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操作感知,充分体验了一升水有多少,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为多少。我相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会更愿意上数学课,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乐趣。
    3.练习设计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情境中,到处都有数学,小学老师要在教学中善于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要十分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生活素材为基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数学话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实际,选取学生身边生活用品的实例,进一步感知数学。让学生说说“我的家里有几口人?”、“我的房间有几扇窗?窗上有几块玻璃?”、“我家里餐桌旁边有几张凳子?”等。

再如《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粘贴或写上不同的商品,标上“一枝铅笔3元,一只文具盒5元5角,一块橡皮8角,一支水笔芯4角5分,一只削笔器6元7角5分”。让学生分批扮演营业员和顾客,去买两件商品。此时,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增,兴趣高涨。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元、角、分”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可以再提问:“10元最多可以买几样商品?”学生们都会在下面快速的组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通过设计游戏的方法,使小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学生到最后有些疲倦了,但是当老师呈现这一生活中的情境的时候,特别是说要帮老师解决问题,学生为能帮助老师而感到兴奋,激发学生为老师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不像平时都是老师给自己解决问题,竟然自己也能帮到老师,也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妙趣。
    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要遵循的原则
    1.符合小学生不同年龄的差异性
        教师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差异性结合相应的生活实例来设计教学。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应创设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寓教于乐,如果设计的情景脱离实际,学生理解不了,自然也不会继续顺应老师思路学习。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应创设一些富含逻辑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逻辑性,如果创设情境过于简单,则会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不重要、不需要认真对待的错误认知。
    2.与生活实际相符,保证逻辑通畅
        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关联非常密切。小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的生活常识,老师在设定相应的教学情境会更加便于他们的理解领会;反之,情境背离生活实际,缺乏逻辑,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无法正确学习知识、掌握教学方法。例如,小红4岁,爷爷的年龄是小红的6倍,爷爷比爸爸大20岁,最后解得爸爸4岁。这道题明显不合逻辑,只会给学生带来困扰,违背教学初衷。
    3.创设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设期,老师和学校的教育至关重要。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老师必须创设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进行良好的德育。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创设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增加德育效果,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效果的双重增强。
        4.教学目标为主,教学方法为辅
        老师应该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配合生活情境教学法教授知识,不能一味地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忽视教学目标。只有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小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领会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是学生更出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15-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