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蓝秀军
[导读] 接着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最后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育行业,越来越多教师把信息技术使用引入课堂教学,推动教学走向信息化。同时,近年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教学课堂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就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那么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该如何培养学生在小学数学中的数感呢?本文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首先分析了数感的概念,接着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最后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小学教育;

一.数感的含义
数感指的是人们对数学学习的感悟,是以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知以及应用。数感包括四个方面:学生对数量的感受、对运算的理解、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学生潜意识的应激反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和数学思维,如何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值得教师进行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在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了解国家,了解世界。可以让学生打好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为之后的奥数学习、初高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通过数学思维来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且掌握一些生活中的规律,进而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来推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感的培养,例如在课堂中使用PPT课件,视频音乐等,这些工具的应用可以增添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善的发展,但是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难度,因此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数感培养。在培养数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也会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引领者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
1.借助生生活实际培养数感
知识源于生活,而最后也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数感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可以利用PPT课件带领学生先认识这些数字。接着,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哪些生活场景中见到过这些数字,这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会说在自己家的墙壁上见过“6”,有的学生会说在楼梯走道上见到“2”.......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发言,这样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培养数感。

再如,教师在教学“克与千克”这一课的时候,可以用一个教学视频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进行回顾在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使用到“g”,哪些情况下使用到“kg”,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数感。
2.借助故事情境培养数感
在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故事情景,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在开展课堂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上《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播放一个课前导入视频,视频内容主要是:一天乌龟和兔子进行赛跑。原本兔子比乌龟跑得快,但是在比赛过程中兔子睡着了,乌龟赢得了比赛兔子十分不服气,于是他又和乌龟比起了年龄,乌龟今年20岁,兔子今年15岁,双方都说自己比对方大,这时邀请学生来当一个小裁判,说说谁更大。这样的一个视频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了课堂的导入,这时学生们都陷入了深思,到底乌龟和兔子谁更大呢?接着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告诉学生答案。运用故事故事情境法进行课堂导入,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数感的培养。
3.借助课题交流培养数感
进行交流沟通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彼此学习借鉴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感应力,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促进数感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升和毫升”的时候,可以先利用课件展示升和毫升的含义,让学生对生和毫升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发放两个测量杯,一个标注1000ML,另一个标注lL,并且准备一些水。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实验探讨,一升水等于多少毫升的水。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并且动手操作实验。最后可以得知1升的水等于1000毫升的水。从而获得了升与毫升之间换算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了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数感的培养。

结语: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育上方面人们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础的课堂理论知识,同时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开展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数感提高。

参考文献:
[1]曹银河.揭开“数感”神秘的面纱——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0(13):62-65.
[2]聂庆华.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1):143-144.
[3]黄俊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2020(08):127-128.
[4]喻小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数学数感的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20,18(06):141-142.
[5]朱爱玲.从核心素养到关键能力的“一线”解读与实施——以小学数学“数的运算”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02):46-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