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数学的难,已成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共同认知,特别是在解题方面,不少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时常会没有解题思路,不仅做题速度慢,正确率还不高。从学生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上来看,既能够看出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够看出学生必要的数学思维有没有形成。因此,对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从“经典例题”、“设置陷阱”、“注重学生‘学’的过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经典例题;设置陷阱;注重过程
初中数学,更注重学生解题的思维与过程、方法与技巧。这也让初中数学的难度增加,学生学习来比较吃力,给学生造成了“难”的印象。同时,解数学题是初中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活动,也是最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解数学题,不仅能够检验自身学习中的欠缺部分,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也更能突出学生数学思维养成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起到优化改进的功能。因此,教师对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一、发挥一些典型例题的作用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非常依赖一些解题经验,而这些解题经验的获得,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例题练习,不仅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重复的练习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中,应该发挥典型例题的作用,让学生快速建立解题模型,积累解题经验,从而实现解题思路类化。
例如:已知,求
的最小值。这是一道“数形结合”的典型例题,如
果学生只从“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计算量大是
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解题思路。如果从“图”
的角度去思考,把与看成是两个 (图1)
直角边为和的三角形(如图1)。则两个三角形的斜边共线时,即可就出的最小值。
二、设置陷阱让学生的解题思维更为缜密周全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考虑问题不周全,在计算结论时,会少算或者多算,这样的失分最为可惜。这并不是学生没有解题思路,而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扎实,进而没有考虑周全,这样的情况在初中生解题过程中已成常态。
例如:解方程,。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两边配方,消根号,,化简得到,得出。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考虑,时,,所以,因此,得到的两个结果,要舍去。
再如:如果,求的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直接考虑的任何次幂都等于,则。第二层次,还可以考虑到任何数的次幂都等于,则。很少有学生能够考虑到的偶次幂为,奇数幂为,因此验证得出,。
这道题的考点就是考察学生当指数为何值时等于。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扎实,考虑问题不周全,进而会少算一些情况。因此,教师在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在例题中设置陷阱,既能增加学生的防范心理,也能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而让学生考虑问题更为缜密周全。
三、注重学生“学”的过程
教师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而服务,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
一方面,是学生的听课学习。很多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教师例题讲解的思路与例题讲解的过程,只关心例题的“对错”,并没有投身于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其自身的探索精神。在“等待”结论的过程中,交头接耳、搞小动作常有发生,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遗漏一些重要知识点,久而久之,自身的数学解题思维也会固化,丧失了钻研的锐气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学生解题实践。日常教学重的解题实践,多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而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为了快速完成作业而“劳碌奔波”,解题前缺乏对例题的解读,上来就做,在完成后也不会检验。学生这种只求“速度”的解题方式,造成了他们的虽然完成了作业练习,但错误较多。更有甚者,还会抄袭,让家庭作业徒有形式,完全起不到“解题训练”的目的。因此,对于家庭作业练习而言,要重在“质”,让学生能够“做一道,懂一类”,提升自身的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其本质也就是“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示。而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以此来促进初中生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小娟. 浅析初中数学解题技巧指导与运用[J]. 科学中国人, 2016(21).
[2] 温孝东.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J].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 2016, 023(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