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桃
(无锡市康复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研究慢阻肺患者在采取延续性护理时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2020年3月期间,选择我院67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采取延续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结果: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采取延续性护理可显著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慢阻肺;肺功能
在当前临床中,慢阻肺的发病率较高,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淤痰、咳嗽、气喘等,对患者生活质量水平造成严重影响,若未采取及时治疗,很可能引发死亡。一般该病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良好的医护干预可以有效维持正常生命体征,但在出院后由于缺乏延续性的护理干预,很多患者的遵医行为低下,导致肺功能下降,增加复发可能[1]。由此可见,对于此类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大有必要,本文就此展开分析,试评价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2020年3月,选择我院67例慢阻肺患者,以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9.16±2.14)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8.98±2.17)岁。对比以上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住院期间的基础护理,在患者出院前予以注意事项说明,出院后不进行延续性护理。
研究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具体为:(1)首先需要在医院内部成立护理小组,将出院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汇总,以此来评估每位患者的病情差异,选择针对性更强的延续性护理措施。(2)出院前展开完善的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有目的性的方式,以专业视角帮助患者了解自我防护对于自身疾病的重要程度,提高出院后的防范意识。(3)增加电话随访和专人随访的频率,一般在出院前一个月内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月末由护理人员上门服务,询问患者实际身体状况,评估其遵医行为;出院一个月后到半年内,两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期间进行两次专人随访。(4)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在延续护理中可以应用微信等新媒体沟通方式,帮助患者了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一般在出院前将患者邀请至群内,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可以邀请家属,每日定时在群内发布慢阻肺的日常注意事项,提高工作效率。
1.3观察指标
比较肺功能指标,内容为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0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P<0.05时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PaO2、PaCO2、FEV1、PEF指标优于对照组,对比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见表1。
.png)
3 讨论
慢阻肺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时患者易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极大[2]。一般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因为此类人群的自身免疫力较低,在生活中容易发生感染,且在经过治疗后容易反复发作,长此以往导致治疗积极性较差,容易引发负性情绪。
在此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具体分析为:实施延续性护理首先需要在医院内成立护理小组,由组内成员将出院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总结,然后评估患者的实际状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另外在出院前展开专业的健康教育培训,帮助患者了解病情的出院后预防知识,提高他们预防警惕性,帮助他们认清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及自我约束,对康复的重要性。其次增加电话随访和专人随访的频率,通过高频率的随访帮助患者提高对自身病情的重视程度,也有利于遵守医嘱,管理好自身的生活作息习惯[4]。最后可以采取微信等新媒体沟通方式,提高医患间的联系紧密性。例如在微信群组中每日可以发布有关慢阻肺的相关预防知识,让患者更为便捷地了解自我防护对于病情的重要性;同时在群组中如果患者出现异常,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反馈,护理人员也能及时有效地做出积极回应,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困难,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综上,采取延续性护理可显著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继华,张丽琼,杨耀鹏,etal.营养和心理干预联合肺康复训练操对慢阻肺患者的疗效[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2):110-115.
[2]朱金源,周凤,于亮,等.肺部肿瘤手术患者中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和慢阻肺患者的小气道上皮间质转化[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34):2681-2686.
[3]缪晔红,凌琳,杨陵懿,等.女性哮喘-慢阻肺重叠稳定期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9,24(02):76-80.
[4]郎华,吴宁,史婵.吉布斯反思循环对慢阻肺患者凝血功能及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9,043(004):64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