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皮肤性病科的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5月9期   作者:萧梅芳 石婧 张培珠(通讯作者)
[导读] 分析心理护理对皮肤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萧梅芳  石婧   张培珠(通讯作者)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皮肤性病科;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皮肤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9年7月--2020年3月门诊治疗的260例皮肤性病科内就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0例,实验组1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案[1],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着重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疲乏量表FS-14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恐惧不安和焦虑的心理,实验组患者的焦虑、疲乏量表FS-14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提示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更为良好(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有助于改善皮肤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以及病情的恢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皮肤性病;心理护理;治疗效果;临床分析;负性情绪
    皮肤科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皮肤科内就诊的患者虽然病情并不严重,但大多数患者由于皮肤疾病会出现明显的皮损或出血的状况,出现了焦虑和愤怒的情绪,这种状况会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治疗效果降低[1]。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发现,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使患者后续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的开展[2]。本文探究了在对皮肤性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将心理护理应用其中的效果,现将方法与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7月--2020年3月门诊治疗的260例皮肤性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0例,实验组130例。其中男性患者76例(58.46%),女性患者54例(41.54%),年龄在18--65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为24天,最长为36天,平均为30天。
   将患者资料录入Excel表格后进行资料分析,我院统计学人员分析患者资料,确认患者资料可比其良好后录入研究(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致病原因、患病时间以及治疗过程进度的情况,着重进行针对性、综合性、系统性、个性化的必要护理[2]。
1.3心理护理措施
  1.3.1营造舒适、安静的就诊室等候区域。
(1)患者交流,护理人员详细讲解医院的医资力量,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如何做好皮肤创口部位的防护,消除患者对医院内环境的陌生感和不适感,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
(2)在患者进入门诊接受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当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个体状况,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且皮肤瘙痒和破损较为明显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其相应的转移注意力护理,告知患者在等待治疗期间可以看电视或者听音乐,通过这样的方式转移患者对皮肤不适感的关注度,这样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3)在患者更换敷料或者衣物后,需要对其进行集中处理或消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皮肤损伤部位进行保护,也需要做好患者皮损周围的清洁与消毒,让患者以平和、松弛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
1.3.2待患者如亲人、护患者情深
(1)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陈述病情、倾诉心声,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鼓励,彼此尊重信任的关系。在沟通过程中,一方面让患者排除内心对疾病的紧张、焦虑、孤独、抑郁等情绪,释放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护理人员通过患者的傾诉把握其心理特质和精神状态,同时运用医学知识,客观、通俗地做好解释疏导,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皮肤疾病,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使患者积极的配合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
(2)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介绍关于疾病治愈病例,让病例之间进行交流,促进病友之间互相支持,特别是请处于康复期或治疗上取得显著效果的病友现身说法,包括应如何配合治疗,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以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情绪。
(3)同时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引导患者的情绪疏导,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做好自身的情绪控制,使存在明显不良情绪的患者获得自我疏导的能力。同时由于皮肤性疾病在发生时与患者的秘密和隐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介绍相应的医疗保密措施,消除患者对于泄密的思想顾虑,通过合理的交流来获得患者的信任,这样能够帮助患者建立完善的心理防线,挖掘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样能够使心理护理工作更为顺利的开展。
2、结果
   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恐惧不安和焦虑的心理,实验组患者的焦虑、疲乏量表FS-14、PHQ-9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提示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更为良好(P<0.05)。详见表1.

3、讨论
   皮肤性疾病在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如果患者的身心折磨较为严重,已经无法忍受时,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为患者排忧解难[3]。心理护理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尽可能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获得良好的心理防线,而这种护理方式对于皮肤性疾病这类特殊的患者来说更为重要。
   在对皮肤性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4-5],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皮肤病患者在发病后其皮肤状态较差,严重时还会出现皮损和破口的情况,患者疼痛感明显,护理人员需要重视患者的主诉,并且给予相应的支持,告知患者虽然病情看起来严重,但无需过度担心,这样能够使患者获得足够的医护支持,使患者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这也是心理护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能够有助于改善皮肤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以及病情的恢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铭玉,李绥,丁淑娟.焦点式心理护理在梅毒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2):146-147.
[2]王菊.论心理护理在皮肤性病科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0,29(02):188.
[3]王宏瑾.寻常性痤疮46例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902-4903.
[4]马秀侠.对住院皮肤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9,30(04):308-309.
[5]高红霞.皮肤性病科门诊小手术病人的心理状况及护理[J].皮肤病与性病,2005(02):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