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李洪波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李洪波
[导读] 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开展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让学生得到生态化、健康化发展,构建出自身的生命价值观。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学生全方位成长的重要阵地之一,不仅在文字传播和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生命理念教育方面也承担着重要使命。生命教育理念指出:小学教育要注重学生顺应人性自然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生命思想、原则和理念,让学生热爱生命、成就生命、敬畏生命以及尊重生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开展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让学生得到生态化、健康化发展,构建出自身的生命价值观。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因为自身的学科性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不仅具备极强的文化传播作用,并具有较强的生命价值观塑造效果,因此,语文课堂也成为塑造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程中深刻贯彻生命教育理念,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初步形成对生命的窥探和审视,让学生感受生命、认识生命,进而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给学生塑造出完整的生命观,让其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思想水平的新一代年轻人。
一、小学语文课程中贯彻生命教育理念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思维、人格的培养以及将来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孩子生命观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抓起。生命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找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并在生命教育中教学突破思维的局限性,让学生富有想象力、创新力以及生命力,为其培养出良好的素质和生命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通过生命教育感知到生命的真实存在,让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生命的震撼,逐渐养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塑造出学生完整的人格。其次,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育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周围生命的存在,并学会将生命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极大的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感知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且兴趣颇为广泛,具备较强的可塑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智能手段、生命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塑造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最后,对学生进行情感和生命教育是当下小学教育的重点,良好的情感和人格修养对于一个人今后的成就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情感的主体,需要在教学中灌输一些情感或者情绪,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促进其完成人格的塑造,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具备更加优良的心理素质和生命感悟。因此,现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不能一味的注重片面的语言教育,还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融入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到语文课程中,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体会到大自然给予世间万物生命的馈赠,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热爱生命的良好习惯。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1.  结合教材,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尽相同,有些手段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些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有些则能够培育出学生的良好生命意识。所以,生命教育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只有灵活的应用这些手段,并充分结合教材,根据其发挥的不同作用适当的应用到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生命价值观。比如在学习“燕子”这篇文章时,就可以从燕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入手,然后让学生就三个句子,利用充分的想象,想象出燕子真正的形态,教师再从中侧敲旁击,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境,让虚拟的动物“活化”,让学生找到春天的气息,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细腻的感知,让学生深刻了解燕子这一动物类生命形态为生存而拼搏,从而塑造出学生的生命意识。
2.  教学设计,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很多优点,它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为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指明方向,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插入感情,调动学生的情绪,并在其中穿插一些有关生命价值的案例,这些案例要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吸引力是引发学生注意力的前提,学生在全神贯注聆听教师故事的同时学会思考,意识到生命是伟大的、是不可分割的,进而从内心深处形成生命观念。
3.    注重体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要结合现代智能手段展开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建出新的教学方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带来的新鲜感,从而极大的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利用网络创建环境生命教育环境。例如在进行“柳树醒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将这一课中的生僻字、形近字和多音字进行整理,然后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将知识点勾选出来,让学生能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对课本有一个初级了解,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借助于多媒体化静为动的特点,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柳树从“沉睡”到“苏醒”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柳树那种喷薄、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震撼和魅力。此外,教师在进行生命教学时,要意识到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记忆力往往比较抽象,多媒体上的动画插图能够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的看多媒体上的动画,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视觉上的记忆,通过视觉、听觉直观的感受到生命的震撼。比如在进行“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对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有一个详细的展示,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原来学习语文是这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并感受到原来动物的生命是这么神奇,在视频结束之后,教师提问同学对于观看这部视频的观后感,学生在观看视频后,通常会积极踊跃的发言,教师再进行侧敲旁击,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篇课文的生命内涵。小壁虎的尾巴断了,然后能够自己生长出来,这实际上涉及到了生物学,小学生通过视频这样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趣味,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从此更加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教师在利用信息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要充分信息及时教学化静为动的特征,和生命教育主题相契合,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动态化,用动、静态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创建一个适当的生命教育环境。
4.    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命教育的重心在于扭转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更好地思考生命的意义,让知识体系更加趋向于完善。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应课后作业,这些课后作业是具有一定拓展性的,例如让学生去感知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生命,感受到他们生存的意义,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和探索空间,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应用,所以,教师要重视设计实用性的生命教学素材,这些素材要能够用于学生日后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还需要注重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利用网络资源选择高效的授课内容,契合生命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对生命认知的升华。
5.    兴趣引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学老师,利用学生兴趣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生命教育效率的关键,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生命学习当中来,所以,老师要充分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来选生命教育素材,这些兴趣包括很多,比如游戏、运动等,借助于兴趣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运动,有的学生更喜欢下棋类的游戏,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生命教学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6.    大声朗读,引导情感升华。学生生命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阅读息息相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通常指的是朗读,就是通过有感情的、大声的诵读文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蕴含的生命感情。如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前首先可以让学生预习,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生僻字,让学生能够通顺的阅读整篇文章,因为从之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再进行生僻字词的教学,很容易影响后面文章的阅读,在学生对文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后,教师引领学生大声、有感情的诵读,通过铿锵有力、波澜起伏节奏让学生领略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不易,不畏艰难、尊重生命的大无畏精神。再比如在“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用之前一样的方式,组织全班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的歌颂,体会到生命的顽强。通过对这类抒情的文章的朗诵,让他们在饱含深情或跌宕起伏的文字中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让学生能够走进文章中,走进文章深处,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领悟力。
三、总结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具备极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因此,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的综合品质,语文教师要在课程中充分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具备优良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养成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优秀品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