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 邓妍彦
[导读] 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任何一门学科的开设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摘 要: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任何一门学科的开设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语文更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中学语文教育时,应当充分与生活相结合,灵活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学习更加贴近生活的语文知识。本文通过分析中学语文教育对生活教育的曲解,结合实际对如何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到中学语文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理论;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所有学习阶段里对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方面高中学生要面临人生组重要的两次大考,在中学学生学习压力会特别大,另一方面中学是学生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都会产生巨大变化。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同时也是通过语文在向学生们传达文字间的思想感情以及道德观点,在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三观。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
        语文作为学生们的必修课,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但是到了中学,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授课的目的开始逐渐偏向于考试式教育,比如在进行散文讲解时,教师会将侧重点根据往年的考试情况放在可能会出题的段落以及语句上,从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以及美的分析。教师们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是为了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时拿到最好的成绩,在以后面对人生中的选择题时,可以更加地轻松,不会被分数拖后腿。另外,中学语文教学时,教师们为了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选择以语文教材为核心进行授课,长期如此,学生们会有学习与生活脱节的感觉出现,无法体会学习与生活的相互关联。
        另外,由于中学学生学习任务紧,中学语文往往会缺少灵活性,为了省时省力,教师通常会选择在封闭的教室上课,学生们无法切身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之中的体现与应用,再加上中学学生课程太多,学生们没有足够的心力参与语文类课外实践,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失去了更多早期的社会实践机会。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2.1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说教育只是一种社会自然演变出的工作类型,教师、学生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那就太表面了。说到底,教育就是为了总结社会早期的经验,总结出规律,在对后代进行教育希望可以对以后的生活起到好的反作用力,因此教育的本意,还是为了生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社会更快的发展,所以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而对于学生们来讲,源于生活的语文,才是更加立体的,不仅是书中写到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学生们愿意看见的,是语文在生活中的体现。
    2.2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语文这门课程,不管是从内容设置还是从科目应用,都是离不开生活的。中学语文在进行教学时,所围绕的教材其实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学生们需要学习掌握的,都是生活中产生的艺术。另外,语文的输出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小到日常的谈话寒暄,大到流传千年的古诗文书法,国家政府下发指令时发布的信函文件,这都是语文的输出形式。因此中学语文的教育是绝对不可能离开生活的。
    2.3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对知识进行消化打磨,变成对自己的生活有益的能量。

中学语文教育对教材的讲解,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是为了让学生们实现综合全面发展,将来在社会中可以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本质还是希望学生可以更好地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3.1 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为了更好地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充分融入生活元素,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中的故事、经验充分结合在一起,以便带领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进行《春》的讲解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对作者眼中的春天进行想象,同时如果时间合适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看看身边的春天是不是像文章中写的一样充满了色彩,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春天的感受就会不同,在对春天进行观察之后,学生们就自己的想法进行分享,则会让《春》这篇课文的讲解更充实,对学生更加有意义。
        3.2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中学语文的教学,相比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更好的让同学们明白社会即学校,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充分安排好时间,规划好课堂,争取可以让学生们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比如在进行《桥之美》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除了可以对课文中对桥结构、外形、用途进行详细讲解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去身边的桥梁进行参观,鼓励学生发现桥梁的特征,返校之后也完成一篇关于“桥”的说明文,学生们的思维是非常发散的,但是平时他们有太多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物体的观察。
    3.3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只要老师足够努力就可以,想要更好的掌握一门学科并将它运用到生活中去,就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灵活设计课堂,提高学习趣味性,学生就要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只有双方都投入到中学语文的教育中,才可以获得最好的成效,学生才可以在语文教育中体验到丰富的语文学习情感以及人生百态。
    四、结语
        中学语文教育是中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塑造身心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充分感受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意义,将“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充分融入到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设计的更加多元,不仅可以将生活带入课堂,也可以换一个思路将课堂带入生活,只要找到生活与学习中的平衡点,一定可以将中学语文课堂建设的更加丰富高效。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
        [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 23.
        [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