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张国华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政课的系列讲话精神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政课的系列讲话精神,落实新课改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同时课堂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
        思政课应当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情感价值观培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兴趣驱动和良好氛围下令促“活”课堂;师生互动时学生知识学“活”;创设情境推动学生思维灵“活”,通过有效的学生“活”动,联系现实生“活”,启迪学生并引导学生创造未来生“活”。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从头到尾一直讲个不停,学生除了听就没什么可以做的。在这种单调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潜力必然受到抑制,学习效果不佳,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不了实质的作用。所以,从备课到上课,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而不是以教师的权威压迫学生的质疑,重复枯燥机械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比如课内翻转课堂模式、角色表演模式、虚拟法庭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提高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德育效果。
        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的教学中。教师用心营造“家”的氛围,以“家”主题的音乐画册为导入,让学生从不同学生对家的描绘中感受各自对家的不同感受,引出新课《家的意味》。整节课由“描绘家的模样”“感受家的温度”“探究家的困惑”和“体会家的意义”四个部分组成,让学生自主体验,用心体味家的意味,切身感受家的温暖。在对“家”的定义、内涵、类型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的家”,通过对前测问卷中体现的家庭困惑、家庭矛盾以及家庭幸福度进行探究分析,使学生在交流探究中进一步把握家的功能,自觉承担家的责任,真正体会家的意义。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关系,营造良好情感教学氛围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尊重、关心学生,通过自身言行和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爱上自己,进而爱上道德与法治课堂。

多维互动体验让课堂教学变得充盈,课堂有张有弛、形式有分有合;内容衔接无痕,板块推进无形;师生互动无碍,在师生、生生间有效互动沟通、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氛围。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中,面对犯罪人员低龄化或受害人低龄化等现象,未成年人必须要知法懂法以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课堂教师首先设置了两个问题“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保护?”和“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是什么?”,由这两个问题始终贯穿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围绕两个主题,一是我们需要特殊保护,二是感受法的关爱。教师通过“预学感知、小组探讨、材料分析、实时训练、探究分享”为主线,从开始的预学感知到最后的归纳总结,尤其是课堂中,教师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邀请自己的法律朋友借助视频现身说法,捕获学生心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学生们开放心扉,有的说立志做一名为民做主的律师,有的说成为伸张正义检察官、公正执法的大法官等等。总之,学生在本节课判断身边存在侵害未成年的违法行为,能有效的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升华课堂中学生的情感
        提高课堂教学效度,以生活化激发思想,情境化激发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有的充分体现情景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体验,更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机融为一体。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当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升华课堂,引发师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爱在家人间》一课中,以全班同学的全家福视频相册导入新课,以“家人相处”贯穿课堂,分为四个主题。主题一中通过学生分享与家人相处的小故事,感受与家人相处的温暖,主题二中通过心语小屋的两封来信,解决亲情困惑,主题三中通过前测调查和小冰的案例来探讨与家人相处的艺术,主题四以《时间去哪儿了》MV做情感升华,教师现场要求学生们给父母写一封情书,教师着重强调“爱要大声表达出来,以及尽孝在当下”。课程结尾自然的进行了情感升华,引起了师生的无限感慨与共鸣。
        总之,在日常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多多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内心驱动,努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育学生的品德与智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中国梦新时代精神,打造和谐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参考文献:
        [1]梁玉云.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文理导航, 2018(28):66-67.
        [2]庄显萍. 情感教育融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思考[J]. 新课程·中旬, 20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