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是指附着在词语或句子上面表示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复数助词、语气助词四类。助词的语法特征是:具有高度附着性,帮助词语或句子表示某种附加的语法意义。据笔者调查,在中段小学生的习作中助词运用不规范现象比较普遍。
一、助词运用不规范现象统计分析
(一)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错误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的”是定语的标志,一般用在定语后面,“地”是状语的标志,一般用在谓语前面,“得”是补语的标志,一般用在补语前面、谓语后面。正确使用这三个结构助词,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结构关系更清楚明白。
(1)现在我还知道看书是可以学习。(三年级,张晓斌)
例(1)“学习”后面缺少一个结构助词“的”作为补语。应改为:现在我还知道看书是可以学习的。
(2)早上的第一节课的时候。(三年级,李琪豪)
例(2)中“早上”是时间状语修饰“第一节课”在这里加上助词“的”使得句子不通畅。应改为:早上第一节课的时候。
(3)我镇静的说:“每个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四年级,李思博)
例(3)中“镇静”是副词修饰动词“说”,这里应改为“地”。应改为:我镇静地说:“每个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
(4)我小心的把钱放好,然后又高兴的向水果店出发了。(四年级,李景涵)
例(4)中“小心”是副词修饰动词“放”,“高兴”也是副词修饰动词“出发”,应把两个“的”改为“地”。应改为:我小心地把钱放好,然后又高兴地向水果店出发了。
(5)爸爸说奶奶,有病就给治。(三年级,王雨菲)
例(5)中根据句意,应把“给”改为“得”。应改为:爸爸说奶奶,有病就得治。
(二)时态助词“着、了、过”使用错误
“着、了、过”这三个词被称为时态助词,因为他们都跟动词表示的时间有关系。这三个词语,“了”的用法比较复杂,在句子中“着”和“过”的位置比较固定,都只能用在动词之后。“了”可以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表示动作的结束,表示已经发生的变化,表示动作的可能;“着”可以表示事物的存在,表示动作的进行,表示伴随的动作或状态,表示动作的结束;“过”可以表示过去的经历,表示动作的实现,表示具体的动作,表示超过了限度。
(1)我正在比赛着,突然听见一个奇怪的声音。(三年级,李丽明)
例(1)中“比赛”虽是动词,但它更倾向于表示一种持续性的活动,后面一般不能加“着”。应改为:我正在比赛,突然听见一个奇怪的声音。
(2)一回到了家,我急忙查了一下资料。(四年级,杨明明)
例(2)中“一回到家”属于时间状语,“了”在这里多余,应去掉。应改为:一回到家,我急忙查了一下资料。
(3)徐老师交给我们了方法,让我们自己练习。(三年级,王钰)
例(3)中动词“交给”后面接的是双宾语,直接宾语“我们”和间接宾语“方法”,动态助词“了”不应放在直接宾语“我们”之后。应改为:徐老师教给了我们方法,让我们自己练习。
(4)我将信将疑,因为我还用柳树枝编花环呢!(四年级,王俊博)
例(4)中有时间副词“还”说明柳树枝编花环是做过的事情,“编花环”之间缺少一个动态助词“过”。应改为:我将信将疑,因为我还用柳树枝编过花环呢!
二、 助词运用不规范成因分析
(一)助词本身的特点
助词,它的使用范围就十分广泛,它具有极强的变化性、活动性和生成性,它可以镶嵌在各类实词及大部分虚词之间。助词内部的庞杂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连学界都无法为它梳理出共同的语法意义,更别提小学生了。另外助词语法意义的内隐性与身兼多职的特点需要人们在使用时要先对语境进行推测和意会。最后,助词的省与不省问题,这需要极强的语感与极大地阅读经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充满了挑战。
(二)中段学生学习能力的有限性
中低年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优越,这对于本身就比较难理解的助词来说,学习起来就更加的困难了。中段小学生的年龄在9-10岁之间,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成熟,正处在由具体到抽象转化和过渡的比较特殊的阶段,思维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支撑。可想而知,小学生对于掌握具有具体意义的实词肯定要比具有抽象意义的虚词效果要好得多。
(三)语法教学的长期淡化
70-80年代,语法知识在小学教材中随处可见,同时在教师的教学指导用书里也有专门的语法单元,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指导书里根本不存在语法知识点的任何痕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明确提出对语法知识的要求,“标准”不关注,考试不要求,书本不涉及,教师自然也不会讲,因此,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相关语法知识的机会,最终使得“淡化语法”变成了“淡忘语法”。
三、 教学对策建议
(一)词语教学中渗透语法规范意识
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作文中,助词“的、地、得”的偏误情况,教师首先对“的、地、得”这三个助词的语法知识进行专项讲解,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一个模糊的印象后,在全班开展一个“纠错小分队”的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同伴找出习作中出现的“的、地、得”的使用错误的地方。首先给学生分组,明确责任意识,5-6人一组,选出组长,组与组之间交换习作本,由组长带领给邻居组的五个成员找出习作中“的、地、得”的偏误句子并进行修改,最后以找得最多最快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方式寓教于乐,孩子们在轻松地氛围中就巩固了语法知识,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在以后的习作中“的、地、得”运用的不规范现象会逐渐减少。
(二)多阅读,强语感,提高表达准确性
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教师不应加重孩子们的课余负担,应将大量学习任务安排在校内完成,晚上回家的时间就用来大量的阅读。家长和教师应推荐或合理的选择适合中段孩子的阅读书目,语文教师选择每月全班共读一本书,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的活动来督促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当然,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督促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将精彩、优美的词句进行积累记忆,并适时的分析思考,为何如此表达效果会好,这些词句是否可以用在其他地方。这样做可以避免孩子们将阅读的关注点集中在故事情节或情感上。通过反复的引导孩子们阅读、分析、归类、积累,将感性阅读与理性分析结合起来,那么孩子们的阅读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语感也就会大大的增强。孩子的语感一增强,那么在他书面表达中出现的词语运用不规范现象自然就会减少。
四、结语
在小学中段习作中助词运用不规范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一定要对这个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混用还是时态助词“着、了、过”的错用,教师要学会改进自身的教法同时给予学生学法方面的指导,从而减少小学中段习作中助词的使用错误,提高中段小学生的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