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愿学、乐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学生的认知特点等,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从而创设出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下开展。本文主要从积极创设探究情景、积极创设生活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积极创设趣味情境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创设情景教学。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情境;课堂效率
导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奋进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以下就如何创设化学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论述。
1 积极创设探究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和探究性,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积极思考问题、求证答案、探索新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实验为载体,积极创设探究实验情景,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提高课堂效益。
例如,讲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实验情景:首先指导学生将铜、锌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同时插入西红柿中,组成闭合回路,接上电流表,观察发现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②为什么会产生电流?③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④这个简陋的装置共有几个部分组成?⑤各部分的作用分别是什么?⑥构成原电池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同学们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要素: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④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后我列出供选择的仪器或药品,如铜、铁、锌等金属电极,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等电解质溶液及烧杯、导线、电流表、灯泡等物品,大家通过分组竞赛,看看哪一组的同学可以设计出更多的原电池组合,并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设计成果。通过这样的探究实验,同学们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非常熟悉,也感受到自己制作原电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去实现,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潜能,设计出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再根据已呈现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其可行性。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到无比乐趣,有益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2 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联系生活讲化学,体现“化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化学,从而加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增强化学学习的趣味。
例如在“醛”的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课前我从生物实验室借了一些生物标本,活灵活现、美丽有趣的标本一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有些同学就会想,为什么这些生物标本经历多年都不会腐烂呢?接着老师就简单介绍生物标本的制作过程,他们可以了解到在这个过程中甲醛功不可没,到底什么是甲醛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老师演示银镜的制法。同时拓展知识:新装修的房子,往往会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因此要通风并放置一段时间才能进去住,还可以种一些植物如吊兰、龙舌兰、芦荟等。配上幻灯片中精美的动画、视频,深深吸引了学生,将醛在生活中的用途恰如其分的穿插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有利于刺激他们的大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引发学生对周边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可讲课内容中穿插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化学知识生活化,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化学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各种问题情境,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促使学生去质疑、探索求解,充分启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调动学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钠的性质”这知识要点,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实验情景:在每位同学课桌上提供金属钠、水、酚酞、小刀、滤纸、烧杯、镊子等物品,实验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为什么钠银白色的切面很快变成白色?怎样才能较长时间地观察到钠的银白色?
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水(滴有酚酞)的烧杯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钠能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单质置换出来吗?请设计试验验证你的假设。
把金属钠投入到水与煤油的混合体系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把实验现象完完整整地描述和解释,就会使学生明白金属钠与众不同的化学性质,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学生大都具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要将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开展自主探究、讨论,自主发现化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积极创设趣味情境
化学课上创设趣味化学情境,有趣、生动的课堂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讲解“Na2O2的性质”时,我先做两个实验:①向用一层薄棉花包裹的Na2O2上吹气体,棉花剧烈燃烧;②裹有Na2O2的薄棉花上滴加水,棉花剧烈燃烧。同学们看到这种魔术化的化学实验都特别兴奋,急着想了解其中原因。于是我就趁此引导学生对此现象展开分析研究,探索其中奥秘。通过书写上述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比较可以得知:上述两个反应都是放热的,而且都有氧气产生,所以棉花着火,最后把Na2O2的用途引出来:在潜水艇和呼吸面具上作为供养剂,这样就能把学生引入到一个非常好的意境中来,创设这样的趣味化情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化学教材还编排大量的趣味性素材,若能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烧不着的手帕”、“美丽的喷泉”、“会变色的花”、“水可以点灯”、“白酒变红酒、红酒变雪碧、雪碧变牛奶”等等,通过观察奇妙的化学现象,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神奇、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知化学规律,对学生今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总之,教师如果可以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每一节课的成功,都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一日之功,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懈努力,积极探究,去体验和享受课堂教学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及其创设策略研究》,化学教育,2004.
[2]朱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教学情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