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库尔班妮萨·苏来曼
[导读]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充分挖掘教材的爱国题材,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渗透        德育        途径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言传身教,渗透人格魅力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优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例如:教师上课时,着装朴素得体、简单大方而不华贵,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一种无形的教育和引导,也能培养使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标准的国语,语言清楚,板书整齐、书写规范。对学生有爱心,不歧视学困生,辅导学困生要耐心细致,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多多鼓励他们,对他们说:“你进步了或你也非常棒等”,利用肢体语言,摸摸他的头等等,这样学生会感到教师是和蔼的、亲切的、慈爱的,学生会愿意与教师交流。如果在教学中,老师总是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里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就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潜能。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这种教育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深远的。
         二、巧创情境,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不要生拉硬拽,而要做一个“有心人”,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的“植树问题”的应用题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爱护校内外、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教育学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从小要懂得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教学过程,滲透自信心的教育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要以个人的偏见,教师轻视和鄙视学生,这是最沉重的打击,它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回答问题时讲错了,也应该让他们讲下去。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数学学习。


         四、与教材有机结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做人的核心,这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个人一旦将崇高的爱国情怀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是长久的,其间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有机结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充分挖掘教材的爱国题材,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 数学“时、分、秒”的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示北京申奥成功时人们的喜庆场面,教师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在旧社会中国人被外国人耻笑称作“东亚病夫”,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如今我国健儿不仅在赛场上摘金夺银,而且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全世界对中国最好的赞许。为了这一天,有多少代人为之洒热血,流汗水,这是中国人们期盼了多少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自己的贡献。
          五、利用其它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能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玉济 《西部素质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