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月5期   作者:阮艳萍
[导读] 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产生时的应用效果

阮艳萍
(官渡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200)
 【摘 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产生时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进修学习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找出介入治疗后产生的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观察经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护理后,术后低血压2例、血管迷走反射3例,未发生出血、血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7%。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治疗为其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并发症症状,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治疗;并发症;护理效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出现程度不一的心血管疾病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1]。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心血管类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针对此类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手术治疗外,还需要进行长期用药治疗的调整,才能避免患者病情恶化[2]。但在治疗过程中,容易诱发心血管并发症状,因此需要根据疾病的并发症情况,对患者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此,笔者运用临床护理方法,针对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19年10月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19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进修学习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4~78岁,PCI91例,射频消融术12例,永久起搏器置9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8例。
  1.2方法 找出介入治疗后产生的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2.1术后低血压
  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低血压的原因有多种:①术前禁食导致能量供给不足;②手术时间过长加重患者的疲劳感;③手术过程中失血的影响;④造影剂的高渗性脱水作用的影响;⑤手术后急性饮水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的反应;⑥治疗后血管扩张剂使用不当。
  采取对症护理的方法包括:①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日常的进食量习惯等控制其禁食时间,术前禁食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针对幼儿、老年、糖尿病等特殊群体的干预。对于手术危险系数较大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延长禁食时间,在必要时予以静脉补液,避免患者能量供应不足而产生低血压、低血糖等反应。②在治疗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若出现血压迅速下降的不良反应时,可能是由于造影剂高渗性脱水作用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大量饮水、促进排尿,并维持正常的体液,必要时予以静脉补液。③若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低血压反应,同时伴随恶心、呕吐等问题时,护理人员应提醒患者控制好饮水量,建议患者空腹时不宜大量饮水,并予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护理干预。


④对于治疗后使用血管扩张剂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其血压变化,并且在用量上,应遵循从小剂量开始的使用原则,及时记录患者的血压下降趋势,并作出对症处理。
  1.2.2出血和血肿
  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低出血和血肿的原因有多种:①在抗凝剂使用的过程中,穿刺点压迫止血不当;②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增加腹压的不良行为;③在手术过程中穿刺位置较高导致血管外膜受损;④在手术过程中压迫时位置较低、时间段,且选择动脉鞘管型号偏大。
  采取对症护理的方法包括:①在抗凝剂使用时,护理人员应合理选择压迫点,即将股动脉压迫于股骨上,避开穿刺点周围的皮肤组织;②护理人员应通过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述增加腹压的不良影响,以及预防术后出血、血肿的方法,建议患者在出现咳嗽等牵扯伤口的现象时,应主动做好伤口的按压,避免伤口出血;③对于已经出血和血肿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监测和观察,并且注意血肿组织的温度、颜色变化以及局部张力情况。
  1.2.3血管迷走反射
  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有多种:①患者自身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影响;②体位因素;③穿刺点的按压方法不当;④拔管时的局部刺激以及患者血容量不足的影响。
  采取对症护理的方法包括:①在拔管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予以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的干预,为其解释拔管可能出现的反应,并陪伴、鼓励患者,消除其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②在拔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保持平卧位;③护理人员应在动脉鞘管拔出后,主动为患者予以压迫止血,并控制好按压力度;④拔管前,护理人员应做好急救用品的准备,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血容量供应正常,穿刺点应用局部麻醉减轻患者疼痛。
2体会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运用临床护理方法,针对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其中术后低血压2例、血管迷走反射3例,未发生出血、血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7%。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特点,但如若护理不当,也会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状[3]。而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我们作出并发症干预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因卧床带来的不便,还能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治疗为其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并发症症状,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培书.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3(11):127-128.
[2]邵明凤,石增成.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与防治[J].山东医药. 2017.6(19):61-62.
[3]戴丽君,徐敏,陈延茹.循证护理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12(23):170-171.
[4]姚海珍.循证护理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研究[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6.5(S1):203-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