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月4期   作者:叶剑
[导读] 探讨胸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叶剑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目的:探讨胸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期间451例胸外科手术患者,观察他们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结果:共监测1223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其中有24例发生了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6%。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切口感染中较为常见。结论:胸外科手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较高,这是因为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风险水平有一定的关联。医院应密切关注患者手术后切口的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危险等级。
   手术部位感染(SSI)在外科感染中十分常见。来自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络的数据显示,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在医院感染中排第三。由于不同的手术风险水平有差异,手术感染的发生率也就有差异了。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医院胸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监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期间接受胸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所有胸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并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2调查方法
   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方法来监测感染病例,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规定,制作《胸外科手术病人感染监测登记表》来对胸外科病人进行实时监护,收集病人一般资料、外科医师基本情况、手术情况、病人SSI情况、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等。[1]统一整理调查数据,录入相关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再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
   通过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来对伤口感染患者进行病原体感染检测,同时对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试验时采用纸片扩散法。[2]分别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并统计耐药情况。
2、结果
  2.1基本情况
   两年内该医院共有1223例患者接受了胸外科手术,其中男性887例,女性336例。所选患者年龄在11~85岁,平均年龄57岁,60岁以上患者占51.1%。
  2.2患者SSI感染情况
   1223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中,有手术部位感染患者24例,感染率为1.96%,其中表浅切口感染13例,占全部手术部位感染的54.17%。11例发生深部切口感染,占45.83%;没有器官腔隙感染的发生。发生SSI最短的时间为术后3d,最长时间为术后15d,大部分感染都发生在手术后的一周内。
  2.3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24例SSI患者共检出16株致病菌,其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占56.25%,其余的是革兰阳性球菌,没有检测到真菌。
   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为66.67%,对庆大霉素和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均为33.3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完全耐药,对青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以及氯霉素的耐药率为50%。


  2.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在该医院胸外科手术患者中,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占47.59%,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占99.67%。
3、讨论
   在接受调查的1223名胸外科患者中,60岁以上的患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SSI在胸部手术中的高发部位主要为浅表切口和深部切口,感染率分别为54.17%和45.83%。当手术破坏人体皮肤的完整性时,浅表切口比深部切口和器官腔隙更容易被定植的皮肤菌群污染,并且当医生消毒不完全时,其他来源的菌群也更容易迁移到浅表切口引起感染,因此浅表切口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深切口医院感染发生率。[3]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主要集中在术后3~6d,占总数的45.83%,主要是因为手术部位感染多为浅表切口感染,且与浅表切口感染的发生进程有关。
   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要SSI,占检出病原菌的56.25%,其中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在病原体中占43.75%,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草绿色链球菌和缓症链球菌等。大多数检测到的病原菌是机会性病原体,其诱发因素包括手术、长期住院、导尿等,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感染的重要途径。[4]医务人员在手术切口换药等操作过程中,必须进行手部消毒清洗,以防止医源性感染。
   随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不断增加,出现了耐药细菌数量上升、临床疗效降低、双重感染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对抗菌剂的使用进行理性地管理。在欧美国家,手术前1小时用药的占73.9%,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的占72.8%。目前,我国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十分不合理,甚至达到滥用的程度,这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致使耐药菌株增多。目前,卫生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如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2009年发布的《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应用的通知》等。
   2016年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与2013年相比有较大提高,主要体现在术前用药这一方面,由于医院在临床工作中加强了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药物的认识,加强了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并强调了药敏试验的重要性。手术部位感染(SSI)在外科感染中十分常见。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在医院感染非常常见。由于不同的手术风险水平有差异,手术感染的发生率也就有差异了。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就可以让医师准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可以让医师根据患者的药敏结果按照用药经验让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医院将术后调正感染率反馈给调查科室,可以使每位手术医师能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了解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现状,并能与同一科室的手术医生相比较而了解自己的手术质量水平,主动寻找发生感染的原因。
   综上所述,胸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手术部位较容易发生感染,医院应密切观察患者手术后切口的情况,并积极采取措施来降低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肖汉强,黄秀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分析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0(2):204-206.
[2]洪锦兰.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D].中山大学,2015.
[3]杨慧宁,吕晓丽,王鲜平,等.大型综合医院手术切口感染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27(3):300-301.
[4]吴养,杨雪英,吴春辉,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6(7):758-7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