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月4期   作者:王亚南 朱玉萍 陈天翀
[导读] 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其抢救效果的影响。

王亚南  朱玉萍  陈天翀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急诊科;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 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其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82例AMI患者为分析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常规组(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与研究组(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各41例。常规组应用一般急诊护理,研究组应用急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预检分诊时间、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00.00%)、护理满意率(97.56%)均高于常规组(90.24%,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32%)低于常规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节省抢救时间,使患者及早得到有效救治,减轻机体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率。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
前言
    AMI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心脏疾病,是因为冠状动脉梗塞,心脏急性、持续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可引发胸骨后疼痛、烦躁不安、出汗、心律失常等症状,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无法缓解[1]。该病病情危急,发展迅速,若不能及时予以控制,可引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2]。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是减轻心肌损伤,改善患者的关键,而AMI急诊抢救治疗中,护理工作具有重要辅助作用,有助于保障抢救工作得以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关系着抢救效果[3]。本研究对AMI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旨在探究其对于抢救效果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82例AMI患者为分析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常规组(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与研究组(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各41例。患者入院后均经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诊AMI;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等不良情况者以及有认知障碍、精神病史的患者。
  常规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4~76岁,平均(58.79±3.0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10h,平均(4.51±1.20)h;梗死位置:广泛前壁20例,前间壁11例,下壁10例。研究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6~77岁,平均(58.45±2.8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11h,平均(4.60±1.05)h;梗死位置:广泛前壁19例,前间壁12例,下壁10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应用一般急诊护理,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后迅速组织医务人员,派出救护车,接回患者后进行常规预诊分检,对高度怀疑AMI者立即送入抢救室抢救,予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吸氧、抽取血液标本等护理。
  研究组则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具体为:
  (1)成立护理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心内科、介入导管室的护士长以及多名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人员。针对AMI特点查阅文献,咨询专家,结合医院情况及临床护理经验进行小组讨论,优化急诊护理措施,制定急诊护理路径表。对相关护理人员展开场景模拟培训,使其掌握急诊护理路径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提升其快速分诊能力、急救护理技能、院内转运、科室交接流程等,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及效率,使患者及早获得有效治疗,缩短心脏再灌注时间。
  (2)急诊中心接到求救电话时,对主诉胸痛、胸闷等疑似AMI症状者,应快速做出初步判断,组织医务人员3min内准备便携式心电图机、抢救药品等相关物品快速出诊.在急救车上与患者或家属保持沟通,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和评估,指导患者或家属行急救处理。到达现场后快速评估患者病情,进行心电图检测,予以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处理,并做好家属心理工作,使其协助抢救工作。将患者转运至医院途中需密切监测患者体征,依据病情予以对应处理,并与院内相关科室联系,说明患者基本状况,使相关科室提前做好接收患者及抢救准备。
  (3)对AMI患者开通绿色通道,采用“定时、定位、定人、定责”的抢救模式。对各项抢救流程耗时提出要求,如:于10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体格检查、询问病史等工作,快速评估病情,并行心电图分析;于30min内进行溶栓治疗;1.5h内送入介入室治疗等。设置AMI固定抢救区域,配备必需的各类药品、仪器、设备等,并摆放于医务人员熟悉的位置,定期进行检查。指定2名经验丰富的急诊护士进行AMI抢救护理,并明确各护理人员的具体职责,使急救工作得以井然有序的进行,避免各操作杂乱无章增加出错风险。患者到达医院后通过绿色通道快速送入抢救室,由心内科、介入导管室等科室医师立即进行抢救治疗,完成抢救后送至对应科室行后续治疗。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做好交接工作,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包括预检分诊时间、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以自制问卷表调查护理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护理及时性、护理专业性等内容,共100分,分值>90分为满意,80~9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不满意。③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包括室颤、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诊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预检分诊时间、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AMI发病突然且病情变化快,可致患者死亡,及早予以有效救治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4]。因此,在急诊科护理中,如何提高抢救效率与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耗是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以急诊护理路径对AMI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组患者预检分诊时间、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可见该护理方案可有效节约抢救时间,减轻心功能损伤,缩短住院时间。依据该疾病特点,对各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和规范化,并对相关人员展开场景模拟培训,可帮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护理流程,提高其应急反应能力。在院前急救期间,医务人员即开始进行初步病情评估与判断,并与院内相关科室保持联系,告知患者情况,可缩短预检分诊的耗时,便于医院提前做好各项急救准备[5]。同时对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工作进行规范,应用四定模式,明确各项护理流程和操作要求,设置专用救治区域,并备齐相关医疗物品与器械,可为急救工作提供便利,减少取用抢救设备的耗时,同时定位救治也能使医务人员熟知各类物品的摆放位置,节省抢救时间[6]。而指定专人负责AMI抢救护理则便于护理人员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护理专业性。明确各护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则可使其在抢救过程中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协助医师完成抢救工作,减少手忙脚乱的情况,降低失误率,提高抢救效率。本研究中,研究组抢救成功率达到100%,护理满意率达到97.56%,高于常规组(P<0.05),可见急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提升AMI抢救成功率。急诊护理路径的使用有助于提高AMI抢救护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使患者及早获得心脏再灌注,有效抑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因心肌长时间缺血引起的室颤、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保护患者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7]。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可见急诊护理路径有助于降低AMI患者的心功能损伤,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有助于提高AMI患者抢救效果,可优化各项抢救护理流程,为患者节约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何艳梅,蔡炜恩,李彩虹,等.急诊护理路径联合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3):72-74.
[2]唐莉,冯健兰,杨雨竹,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2):1830-1833.
[3]苏娟娟,陈玉芬.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5):2398-2400.
[4]王咏梅,刘晖,安辉,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3):3047-3049.
[5]李野.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意义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14-15.
[6]皮玲丽,李丹卉,陈晖,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及康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2):145-146.
[7]王惠,付婷婷,叶维雅,等.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17):134-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