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月4期   作者:阮艳萍
[导读] 探讨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方法。


阮艳萍
(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200)
                                                                                                                                                       【摘 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在进修学习期间收治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共48例,并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2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药物治疗+精神放松,而干预组则此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干预,并对48例患者持续观察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和病情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在心血管神经症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神经症;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1]。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神经症的发病机制正在探索中,有学者指出,心血管神经症的出现与环境因素、性格和神经类型等方面有关,很容易在病情尚未治愈之前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2]。因此,心理干预在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中的应用也是重要的内容。在此,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8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探究此类患者的心理特点并作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19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进修学习期间收治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共48例,并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共2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43.2±4.6);干预组共24例,男12例,女22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42.6±3.9)。经过筛选抽取出的所有患者都已基本了解了本次研究的所需的各项内容、指标以及研究目的,且与院方签订了相关的同意书,同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本次选取的患者排除了表达能力异常或者认知障碍者,同时排除了没有正常生活能力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特点,均予以药物治疗+精神放松,而干预组则此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干预。
  1.2.1患者心理特点
  恐惧、焦虑、抑郁、敏感和自卑等不良情绪是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有的患者还会在行为上出现偏差,例如食欲不振、心率不齐、失眠以及血压升高等问题。①抑郁、焦虑情绪。由于患者的精神状态长期受到外界的刺激,并且担心临床治疗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导致自身正常生活受到影响。②敏感情绪。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由于长期不良情绪的影响,加之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调,因而对他人的行为会进行更多的揣测,容易产生敏感多疑的不良情绪。③恐惧。部分患者因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对已患有的疾病或疑似症状产生过度忧虑、恐惧的情绪。
  1.2.2心理护理要点
  ①护理人员应热心接待,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医疗设备、医师团队、相关制度要求以及疾病处理的基本情况等内容;并主动询问患者的病情状况,同时在与患者交谈的过程中,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个人信息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并且告知患者这些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其中,护理人员还应将健康教育寓于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解决患者内心的疑虑,纠正患者对治疗的错误认知,让患者了解接受系统性听力康复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②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受教育水平、理解能力等因素,来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证护理效果能够正常发挥出来。。
  1.3疗效评估标准 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评定如下。痊愈:自觉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显效:主诉症状部分消失,轻度影响工作和生活;无效: 自觉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痊愈+显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有效率比较 
                                                                                                                                                       干预组在心理护理的干预下,患者症状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虽然医疗事业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但心血管神经症临床治疗的知识普及工作尚未完全到位,因此很多患者在面对疾病时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感[3]。由于患者心理特点同时也受到个人情况所影响,而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都对其心理过程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最终满意的治疗效果的呈现[4]。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对所有患者予以药物治疗+精神放松,而干预组则此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有效率,干预组患者症状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心血管神经症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洁清,黎观梅.系统心理护理对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现代护理.2016.7(30):215-216.
[2]王灵香,仝杰英,吴艳.心血管神经症的系统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工程. 2015.12(04):278-279.
[3]霍欣,雷海玲.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8.11(08):160-161.
[4]郭美英,狄冬梅.运用激励式心理护理提高心血管神经症治疗的配合成功率[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6.9(06):187-188.
[5]赵敏.心理护理对老年耳鼻喉手术患者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12(03):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