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庆401120)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预防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所选取8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情况(产生1例,占比2.50%)、肺栓塞出现情况(产生0例,占比0.00%)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8例,占比80.00%,肺栓塞出现例数为3例,占比为7.50%),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显著(p值小于0.05);在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上来看,观察组有37例患者对护理满意(占比为92.50%),对照组有27例患者对护理满意(占比为67.50%),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显著(p值小于0.05)。结论:在对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后,相比较常规护理,康复护理能够更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效果更佳,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临床推广。
【关键词】康复护理;常规护理;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是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截瘫症状, 有长期卧床、活动量少等特点, 是下肢DVT的高危人群。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不仅影响脊髓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严重患者可进一步发展发生栓子脱落而导致肺栓塞, 危及患者生命。颈椎骨折大多是由摔伤、车祸等意外事故造成的, 而颈椎骨折大多伴有脊髓损伤。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通常采取手术进行治疗, 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大多数长期卧床, 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并且活动量极少, 静脉血回流缓慢,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目前, 临床上预防DVT多采用长期锻炼联合常规治疗, 据相关文献报道, 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积极地护理干预, 能够降低下肢DVT发生的风险为探讨康复护理预防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笔者以本院收治的一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所选取8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3例和22例,年纪介于40岁和74岁之间,年纪平均值为(52.63±3.07)岁,造成受伤的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以及跌倒,例数分别为18例、17例和5例;在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2例和23例,年纪介于41岁和74岁之间,年纪平均值为(52.51±3.12)岁,造成受伤的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以及跌倒,例数分别为19例、17例和4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不存在差异,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所有患者精神均正常,未有药物过敏史。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40患者常规护理。包括预防宣教、指导家属行下肢被动活动和饮食、遵医嘱用药、尽量避免下肢行有创穿刺及输入刺激性药物、穿戴弹力袜等。抬高双下肢,观察双下肢颜色、皮温、肿胀程度、血供情况,测量双下肢周径。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内容具体如下:(1)康复训练。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依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和目标。当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开始简单尝试肢体功能训练,并且逐渐加大训练强度。训练的项目包括踩关节趾屈背伸、脚趾活动、躁关节环转以及跺关节的内外翻转。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耐心教导患者,使之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肢体运动。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一些被动运动的训练,比如足踩部的背伸、环曲、环转、膝和髓关节的屈曲活动等。(2)物理预防。在患者进行手术的前、中、后给予患者及时补液,避免患者血液中出现缺体液现象,进而造成血液粘度变高。给患者可以穿上弹力绷带,这样能够极大地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避免血液在患者下肢深静脉中进行停滞,另外还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以及下肢循环驱动仪来促进患者下肢血液的流动。(3)饮食护理。给予患者补充一些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并且易消化的食物补充,另外还注意钙含量的补充。(4)体位的护理。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经常性进行体位的装换,以促进血液流动,避免下肢僵硬。
1.3 观察标准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产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通过对下肢进行彩超来进行测量。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来实现,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不适性评分、美观度评分和咀嚼能力评分,每个大项均为10分,总分30分。27分(不含)以上为显著满意,18分以下(不含)为不满意分值介于中间为一般满意。总满意情况+显著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主要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产生情况对比
具体见表1
.png)
3 讨论
由于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出现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对于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下肢DVT的预防是很有必要。与传统常规护理相比, 康复护理重点在脊髓患者功能障碍改善上, 通过训练患者利用残余功能、潜在能力以及应用各种辅助设备从而达到最佳状态, 并且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功能, 使患者重返社会。康复护理干预能够通过物理训练有效地抑制静脉扩张, 间歇波动加压能够获得最大静脉流速, 从而起到预防DVT的作用。据相关文献报道,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给予积极地康复护理干预, 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并且能够改善出血和凝血各项指标。从本研究中,观察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产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显著(p值小于0.05)。提示,在对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后,相比较常规护理,康复护理能够更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效果更佳,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春燕,杨函.康复护理预防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8(06).
[2]王芳.26例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8(07).
[3]吴佳佳,沈翠华,叶春萍.集束化护理预防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9(04).
[4]肖隆艺,文晖龙,曹正霖.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01).
[5]杨清秀,郭翠兰,周静.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02).
[6]朱晓光, 杨开超, 仲伟喜, 等.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 (8) :878-881.
[7]杨静, 马靖猷, 张静.综合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15, 13 (8) :213-215.
[8]邱月泉, 胡春华, 冯虹.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 2016, 22 (2) :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