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梁小雨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行业地不断渗透和深入,校方和教师不再一味地以成绩作为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着重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教学基础,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以迎合学生必要的学习需求。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米粮泉回族乡中心校   梁小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行业地不断渗透和深入,校方和教师不再一味地以成绩作为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着重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教学基础,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以迎合学生必要的学习需求。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包括一定的思维逻辑性和抽象性,教师需要巧妙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教材知识。基于传统教学模式遗留下来的教学课堂问题,表现出小学阶段的学生提问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教师需要以此为备课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本文基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探究分析培养提问能力在小学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能力,应用
        据研究数据显示,现如今小学阶段依旧存在教师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教学思想,即一味地将知识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进行吸收和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长期将以被动学习状态进行课堂学习。被动学习将逐渐减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的思维逻辑受到阻塞。并且,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知识一味讲解教材知识,使得学生对数学领域的理解较为狭隘。这样的教学后果显示为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学生表示理解,可是自主进行问题解答时却无从下手,对知识本质理解不深刻。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纠正自身的教学理念,将“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其次,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而通过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进而满足学生的基本课堂学习需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就自身存在的疑问大胆进行提问,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一、巧妙设置情境教学,缓解课堂紧张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教师需要在此阶段就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和发展,这将会对学生提升逻辑思维有着关键性作用。何为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即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得剖析和分析,创造出符合学生学习环境的课堂情景,促使学生通过活动等不同形式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材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实际进行情境创设,不得脱离教材也不得与日常实际生活脱轨,并且需要结合学生得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相应得调整和优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认识钟表》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发现此篇课程主题与日常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和教材知识相互结合作为课堂讲解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经历。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课下仔细观察自己家里的时钟。学生在课下观察完毕之后,对时钟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大概有个整体感知。接着,在实际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拿出一个时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顺着学生的想法继续进行引导,这样通过半自主学习的模式诱导学生通过自身对课程的了解,将自身存在疑问的地方提出。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不是应该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需要通过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教材知识,将原有存在的疑虑一一解答。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需要适当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小学阶段的学生难免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不自然的畏惧感,对于相对应的科任教师也会存在一定的敬畏感。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作为逻辑性和抽象性集合为一体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紧张感,甚至于数学教师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就是严肃并难以靠近,因此部分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难以集中精神或者难以产生兴趣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身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深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强化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缓解学生面临数学课堂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促使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精力至学习中。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厘米和米》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发现此次课程主题与日常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适当选取生活素材与教材知识相互结合。首先,课程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拇指和食指张开的距离测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学生测量之后纷纷得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说4拃,有的说5拃。这时教师说:“同学们,这次我们使用的测量单位是‘拃’,你们有没有发现距离是测量出来了,可是并不精准呢,同学们想想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更为精准的测量方式吗?”学生通过预习纷纷说出“尺子”的答案。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尺子,通过观察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一改传统模式中教师单方面授课的模式,通过增加交流沟通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间接促使学生放下对课堂学习的戒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需要巧妙将生活实际素材与教材知识相互结合
        小学阶段的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知识,进而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熟知教材内容,并寻找与教材内容相符的生活素材,二者加以融合进行综合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帮助学生放下对课堂学习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至课堂学习中。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线段》的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日常实际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快速理解“线段”的概念。首先,教师准备一根绳子并将它摆成弯曲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把它变直?”学生纷纷回答“双手往两端拉。”接着教师引出“线段”的概念,然后询问学生:什么的边缘可以作为线段?进而引起学生的提问:“黑板的边可以作为线段吗?”“课桌腿可以作为线段吗?”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步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深入课程主题。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适当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教师需要熟知教材内容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接着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素材相互结合,通过引导的方式诱发学生进行提问,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平.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才智,2020(08):154.
[2]郝章良.融合生活,架构高效数学课堂[J].内蒙古教育,2020(03):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