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s)是一类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母婴传播、体液传播及粪口传播等。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给他人的途径)及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无免疫力的人)。护理人员作为传染病患者的主要接触者,其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易出现职业危害(指在日常工作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发生的伤害)。有研究发现,若护理人员缺少对传染病的认知与自我防护意识,不仅会危害其自身的健康,还可能使其成为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与传染源。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质量,保障护理人员自身的健康,避免其发生职业暴露,本文就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传染病患者;护理;职业暴露;原因;防范对策
1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1.1生物因素
在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操作中,护士可能会接触到呼吸道飞沫、血液、呕吐物、羊水、痰、粪便等分泌物。护士如不采取防护措施,或术后不及时洗手,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1.2心理因素
传染病科护士工作繁忙,经常加班,不能保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尤其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出现身心疲劳,导致紧张、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此外,一些护士可能由于害怕感染而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当护士有负面情绪时,会严重影响其工作条件,降低其免疫力,进而增加职业暴露的风险。
1.3物理因素
在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中,针扎的发生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针头。如果使用或处理不当或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伤害自己或他人。研究指出,针灸可传播的传染病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20多种,护士应每天用紫外线对传染病患者的病房进行消毒。长时间、大范围使用紫外线灯消毒会对护理人员的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研究发现,紫外线灯可产生波长180-290nm的紫外线,与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相似,可引起皮肤过敏、电光性眼炎、光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
1.4化学因素
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传染病病区应每天进行大规模消毒。常用的医用消毒剂有过氧化物消毒剂、醛消毒剂、氯消毒剂等,高浓度含氯消毒剂能刺激人体皮肤和呼吸黏膜。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在浓度超过40毫克/升的氯环境中停留1小时以上,就会中毒。此外,过量使用过氧乙酸消毒剂可引起头痛、恶心、眼水肿等中毒反应。长时间接触次氯酸钠、新洁尔灭和福尔马林会引起皮肤过敏。护士是消毒剂的直接使用者和组成者,职业暴露风险高。
2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的防范对策
2.1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手卫生管理
及时、定期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医院应完善传染病病区洗手设施,安装方便的洗手盆,配备足量的洗手液和快干洗手液,洗手盆上应张贴六步洗手技术。督促护理人员戴口罩、手套、隔离服、病人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戴手套是避免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之一。护理不同病人时,应及时更换手套,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手部有损伤时,应用胶布包扎,戴双层乳胶手套。
2.2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根据传染病区各种传染病的特点,建立职业防护体系。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职业暴露的特点、传播途径、常见职业暴露类型、职业暴露的危害、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和传染病病区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3加强护士的免疫保护
建立传染病病区护士健康档案,规范、系统、有效地监测和管理护士的健康状况和职业暴露。传染病病区护理人员每季度进行一次体格检查,了解其身体状况。护士HBsAg检测呈阴性者,应注射乙肝疫苗。
2.4预防护理人员身体伤害的对策
建立完善的感染科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督促护士严格执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将被污染的锐器放回专用锐器盒内。拿着锋利的东西时,他们不应该面对别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禁用手操作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严禁用手处理损坏、破损的污染物品。对不配合的病人进行护理手术时,应在其他医务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如果护士的皮肤和粘膜受损,就不能参与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治疗和检查。病人病房紫外线消毒时,护理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和护目镜。
2.5防范护理人员发生化学损伤的对策
护理人员在配制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好帽子、口罩、手套与护目镜,打开室内的换气装置,在必要时可穿戴防水围裙。在配制化学消毒剂的过程中要对消毒剂进行认真的查对,避免因配置错误而产生刺激性气体。
2.6加强对传染病病区进行环境管理
将传染病病区与普通病房隔离开,并使其远离水源、食堂等公共场所。在传染病病区设置多个出入口,以便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分道进出。将传染病病区严格划分为清洁区(包括更衣室、配药房等)、半污染区(包括治疗室、化验室、医护办公室等)和污染区(包括病房、洗手间等),各项医疗工作应在指定的区域内完成。每天对传染病病区进行2~3次的通风,每次通风的时间应不短于30min,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
2.7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防护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保证各班次人员充足。尽量减少护理人员加班的时间,使其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进而减轻其身心方面的疲劳感。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为其搭建交流平台,以缓解其心理压力。
3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若不慎被利器刺伤或划伤,应立即在伤口旁用力挤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禁止对伤口进行挤压),尽量挤出伤口内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再用浓度为75%的酒精和浓度为0.5%的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若其眼睛、口腔等部位溅入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应用自来水、清水或生理盐水对眼睛和口腔反复进行冲洗。在完成上述的初步处理后,及时到相应的科室就诊,并填写《职业危害处理记录单》,详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暴露的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的程度、暴露源的种类和含毒情况及处理的方法和经过等。填写完成后,将《职业危害处理记录单》上交至医院的感染管理部门。
结论
在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如何避免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的焦点。护理人员在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护理操作,并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以防其发生职业暴露。同时,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其防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并制定科学的防护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贾秋兰.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1(10):146.
[2]孙盈翡,陈华萍.发热门诊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9,17(27):105-106.
[3]林小娟,洪清慧.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25(0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