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54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颈椎外伤但非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54例作为参比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和颈椎功能评分。结果:经过对比后,实验组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优于参比组(P<0.05),对比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低于参比组(P<0.05),对比有意义。结论:在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得参数更优,临床价值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核磁共振成像;颈髓损伤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指经过暴力造成的脊髓损伤,但通过X线、CT等放射学检查没有显示脊柱骨折、脱位等异常情况。此病的病因多数是外力因素,包括平地跌倒、骑自行车摔倒、从床上跌落、交通事故等。还可由患者本身具有颈椎病变、颈椎畸形等引起。主要临床表现有短暂的脊髓休克、、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功能减弱等情况。此疾病没有骨折、脱位等影像学检查的特征,但又具有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若未及时进行治疗,患者残疾的可能性极高,所以尽早诊断疾病是十分必要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上诊断此疾病已经取得一些成果[1-2]。本文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54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颈椎外伤但非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54例作为参比组,研究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54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颈椎外伤但非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54例作为参比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本试验,意识清醒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精神系统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参比组患者男性有33例,女性有21例,年龄最小为17岁,年龄最大为79岁,平均年龄为(48.00±5.00)岁,颈髓损伤原因:平地跌倒有11例、骑自行车摔倒有10例、从床上跌落有9例、交通事故有24例;实验组患者男性有31例,女性有23例,年龄最小为18岁,年龄最大为76岁,平均年龄为(47.00±6.00)岁,颈髓损伤原因:平地跌倒有12例、骑自行车摔倒有13例、从床上跌落有8例、交通事故有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颈髓损伤原因等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Signa Excitel超导型磁共振机(生产公司:美国CE公司)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常规扫描,设定参数:有效梯度强度为33mT/m,最大切换率为120T/m/s。之后对患者使用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待结果成像后,应该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放射科医师一起进行阅片,并集中讨论给出诊断意见。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和颈椎功能评分。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有RSI、TA、GSI、PVH四项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上述数据进行检测,其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和颈椎功能评分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作X2检验,两组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
实验组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优于参比组(P<0.05),对比有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对比()
.png)
2.2对比两组患者颈椎功能评分
参比组颈椎功能评分为(14.79±2.14)分,实验组颈椎功能评分为(7.33±2.78)分,两组患者颈椎功能评分经过对比后,t值为15.6257,p值为0.0000(P<0.05),对比有意义.
3.讨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又称无放射学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属于特殊的脊髓损伤,以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功能减弱或消失、肢体麻痹等为主要临床特点。多数是由于跌落、交通事故引起的脊髓损伤。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瘫痪,降低患者生存质量。此疾病的治疗效果与病程有关,时间越久,患者的颈脊髓损伤越严重,患者的预后效果越差,所以,尽早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CT、X线等放射性检查对诊断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有局限性,容易出现漏诊,所以需要寻找一种准确率高、灵敏度高的诊断方法。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新兴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诊断,并取得了多数医师的认可,提高了诊断速度和准确度,让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增强预后效果[3]。本研究表明,经过对比后,实验组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参数中RSI为(13.45±5.07)、TA为(64.12±19.45)、GSI为(58.35±11.42)、PVH为(10.38±3.22)均优于参比组(P<0.05),对比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为(7.33±2.78)分低于参比组(P<0.05),对比有意义。
综上所述,在在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得参数更优,临床价值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包拥政,赵钦福,祝周兴, 等.动力位MRI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的安全性评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5):674-678.
[2]任李良,王培源.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MRI诊断与神经功能评价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9,10(8):571-577.
[3]张凤.核磁共振成像参数在创伤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8,26(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