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对儿科护理管理综合评分影响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1期   作者:范渊
[导读]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安全管理对儿科护理管理综合评分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安全管理对儿科护理管理综合评分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福建邵武市立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200例儿科患儿和37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患儿按照挂号末尾数的奇偶性分为观察组99例和对照组101例,护理人员依据日常护理考核状况分为能力相当的两组,对两组患儿开展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综合评分和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综合评分和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护理安全管理,精细化护理安全管理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综合评分和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有明显影响,临床的实用价值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安全管理;儿科;护理;管理;综合评分
         引言
         儿科是临床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收治的患儿年龄均较小,一方面患儿的机体各项机能尚处于发育阶段,另一方面患儿的认知能力均较差,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些因素都给儿科的临床护理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传统的护理管理之下,儿科护士的临床护理实施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即往往是按照医嘱机械性地执行相关护理操作,这种护理管理模式不仅无法激发护士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护士责任心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当前的儿科护理管理模式也无法适用当前的护理管理需求,急需一种科学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儿科临床护理实施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其在护理管理实施过程中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儿科患儿和37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患儿按照挂号末尾数的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按照日常考核状况分为护能力相当的两组。观察组患儿99例,男性50例,女性49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6.5±1.7)岁;护理人员18例,均为女性;年龄21~37岁,平均(25.9±1.6)岁;对照组患儿101例,男性51例,女性50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6.2±1.9)岁;护理人员19例,均为女性;年龄19~37岁,平均(26.2±1.9)岁,两组患儿及护理人员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院方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此次研究。
         1.2方法
         ①成立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由具备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并合理安排组员的工作职责。同时做好人性化排班,结合护理人员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资质等进行不同的合理工作分配,以减轻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护理技能,医院可通过安排经验丰富、资历高的护理人员对新护士或实习护士进行岗前培训。结合护理人员掌握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巧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让护士了解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风险事件处理方法等,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此外,还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让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交流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态度和良好,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③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护理人员对儿科常见安全隐患的认知程度,并掌握解决方法,以提高针对风险因素的应急处理能力。④提升护理人员的行为和形象,要求护士服装整洁干净,仪表端庄得体,热情主动地接待患儿及家长;并以此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和增加其整体社会效益。

⑤健全护理管理体系以精细化管理小组为核心进一步健全护理管理体系,构建起精细化护理管理体系,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责任制,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并严格开展落实。首先护士长要加强儿科科室内护理质量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监督并协助责任护士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责任护士综合评估患儿的各种情况,并指导管床护士实施规范化的临床护理操作。最后由管床护士负责全面落实患儿的基础临床护理工作。在排班安排上,可以采取连续性排班与弹性排班相结合的制度,以此来保证护理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交接班管理,特别是要详细交代患儿的情况,重点巡查环节等内容。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管理综合评分比较观察组的护理管理综合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儿科来说,由于其患者群体所具备的特殊性,导致其护理管理难度较大,目前,临床所沿用的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其管理重点在于根据护理人员所担任的岗位,制定岗位制度来完成其岗位职责,这种管理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且易忽视对细节的管理。因此,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儿科护理管理的需求,无法在儿科护理管理中获得理想的效果。儿科患者的明显特点就是年龄小,沟通和表述能力差,因此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安全和质量要求很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工作时出现安全风险的原因有:①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明确:责任分工不清晰,奖罚不够分明,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易出现懒散的现象;②护理工作繁重: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一,限制了工作能力和发展,易出现护理风险;③环境设施不健全:患儿的安全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有跌倒、磕碰等类似现象发生,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有效保护患儿,也加大了医患纠纷发生率;④缺少健康教育宣传:有些患儿家属对健康知识了解匮乏,再加上常常担心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因为担心,会常常想医护人员询问关于治疗的各种问题,例如:治疗效果用药方法等。久而久之就会对护理人员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安全管理护理的主要内容是患儿的身体和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保护患儿的安全是家属和医护人员最重视的,护理人员应当有健全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意识。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不但提高自身能力,还能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此次研究发现,护理满意度,安全管理得分,乙组均高于甲组,医患纠纷发生率,乙组低于甲组。此次研究证实,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安全管理护理,护理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安全性也明显提高,明显降低了医患纠纷发生率。成效显著,且意义重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次研究中,应用安全管理的安全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几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安全管理能有效发现问题以及及时纠正问题,并对患儿家属做好安全教育监督,重点针对已知的护理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树立优良的护理人员形象,改善护理服务态度,加强对儿科病房的巡逻。
         参考文献
         [1]夏英兰.儿科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探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558-559.
         [2]丁静,廖卫华,吴宏丽,等.基于集束化护理理念的风险管控在新生儿脑功能监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12):103-105.
         [3]徐帅丽,徐宇红,茆俭.精细化管理下综合医院儿科护理岗位绩效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6):44-47.
         [4]张利峰,张美芬,刘可,等.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4):493-4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