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对心脏起搏器应用患者安全性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0期   作者:刘晓艳
[导读] 分析射频消融术对心脏起搏器应用患者安全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术对心脏起搏器应用患者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使用心脏起搏器并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处理采取口服华法林的方法处理心脏血栓,术前起搏程控确认射频电极模式,维持稳定。射频消融治疗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股静脉穿刺,10极冠状静脉窦标测电极,穿入房间隔,放入1根10极环状标测电极,检测肺静脉电位并肝素化。右冠状动脉造影连接肺静脉口,多位置选择静脉造影入口。三维视野引导盐水灌注消融通道,重建左心房三维结构,通过肺静脉造影探查并确认肺静脉口。放电位置以肺静脉前庭沿肺静脉口偏离心房0.5~1cm的位置,预设温度43℃,功率30~35W,0.9%氯化钠注射液流量17ml/min,以肺静脉前庭为消融重点。结果 射频消融术前后对患者心脏起搏器参数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感知阈值等检测结果分别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对心脏起搏器应用患者产生的射频电流、电复律形成的感知、起搏功能的障碍等均为一过性,但极少产生起搏、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的改变。因此认为射频消融术对心脏起搏器应用患者的治疗较为安全有效。
        关键词: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应用;安全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心房颤动新兴治疗方式,临床应用中已经显示了高效、安全的技术优势。但是作为物理射频技术的应用,电流冲动触发的起搏器感应等均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心脏起搏器应用患者在房颤发生时紧急情况需要同步体外直流电击起搏应对突发状况,而针对已经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双重起搏刺激下不仅治疗效果比较敏感,安全性也有待评估。本研究通过对心脏起搏器应用的患者在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对射频消融术在其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取得了明确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使用心脏起搏器并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0~80岁,平均(69±10)岁。阵发性房颤患者32例,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8例,平均房颤持续时间(32±10)个月。心脏起搏器有心室心尖部29例,右心室双腔11例。7例患者起搏器植入右侧前胸,另33例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左侧前胸,平均心脏起搏器植入时间为(30±10)个月。
        纳入标准:①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使用患者;②起搏器受程控仪控制;③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左心房前后径35.5~42.03mm;④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半年内有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相关症状表现或半年内有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以及脑血管相关疾病等的患者;②近期3个月内经历过大型手术或者创伤事件;③合并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内分泌异常、肝肾功能障碍或者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等。本研究方案已经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①术前处理采取口服华法林的方法处理心脏血栓,术前停用通过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扩充血管,胺碘酮稳定心律失常情况,术前起搏程控确认射频电极模式,维持稳定。②射频消融治疗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股静脉穿刺,10极冠状静脉窦标测电极,穿入房间隔,放入1根10极环状标测电极,检测肺静脉电位并肝素化。右冠状动脉造影连接肺静脉口,多位置选择静脉造影入口。三维视野引导盐水灌注消融通道,重建左心房三维结构,通过肺静脉造影探查并确认肺静脉口。放电位置以肺静脉前庭沿肺静脉口偏离心房0.5~1cm的位置,预设温度43℃,功率30~35W,0.9%氯化钠注射液流量17ml/min,以肺静脉前庭为消融重点。
1.3评价指标:根据心电记录评估心脏感知、起搏、房颤等情况,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检测射频消融术前后1d起搏器阈值、电阻等参数。
1.3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数据使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纳入40例患者均完成射频消融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142±30)min,肺静脉前庭隔离完全,X线透视时间维持平均(18±3)min。8例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完成肺静脉电学隔离及碎裂电位消融后均以360J同步直流电复律1次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术前后对患者心脏起搏器参数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感知阈值等检测结果分别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0例患者射频消融术中发生6例声噪回合,其中4例为单腔起搏,2例为双腔起搏;术中心脏感知不灵6例,其中2例患者导致心室夺获,射频消除后逐渐好转;例患者发生一过性感知失灵,电复律4s后恢复正常。

3讨论
        高频电磁刺激下,心脏起搏器在脉冲发生时可临时转换为噪声反转而抵抗电磁干扰产生的心脏起搏抑制影响,刺激消失后可自动恢复正常。通过科学家在射频消融与心脏起搏器应用模型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分析发现,如果射频导管与起搏电极导线距离过近(1cm)会导致过感知及起搏输出抑制;距离在4cm以上,则无脉冲发生器故障或重置现象的发生。而一些研究者对永久心脏起搏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过程中所有患者均存在短暂的失夺获、过感知、低感知故障,1例患者在6个月的随访中发现永久性故障而需重新植入起搏器。
        本研究通过对射频消融术前轴患者心脏起搏器参数起搏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等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其中发生射频电流相关的一过性感知、感知功能不良及噪声反转现象概率非常低。
        综上所述,射频消融对心脏起搏器应用患者产生的射频电流、电复律形成的感知、起搏功能的障碍等均为一过性,但极少产生起搏、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的改变。因此认为射频消融术对心脏起搏器应用患者的治疗较为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曲志刚,廖德宁,牛晓萍,姜洪. 射频消融并植入心脏起搏器对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01):72-75.
[2]孙育民,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李若谷,方唯一.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对心脏起搏器安全性影响的临床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7(06):438-440.
[3]徐健,苏浩,陈康玉,朱红军,沈伟,范西真,安春生,严激. 阵发房颤合并病窦综合征的射频消融治疗[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6,25(02):102-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