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中医药学治疗脾胃(消化)系病证的用药规律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0期   作者:刘彦
[导读] 脾位于腹中,在膈之下,同胃相邻,脾与胃以膜相连,相互之间有表里关联。
        【摘要】脾位于腹中,在膈之下,同胃相邻,脾与胃以膜相连,相互之间有表里关联。历代中医学家对脾胃病进行不断的论证,在现代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关于脾胃(消化)系病症的中医药学治疗具备丰富经验。本文就脾胃系病症的病因病机、中医药学治疗用药规律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医药学;脾胃系病症;病机;治疗;用药规律

        脾与胃在五行中均属土,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得氧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主腐熟水谷,为阳明之脏,喜润恶燥,需阳气蒸化及阴液濡润。脾运化失常及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常,可引起脾胃病,需辅以中医辨证治疗以帮助恢复原有用功效。
1.中医脾胃病病因病机分析
1.1 病因
1.1.1 外感时邪
        脾胃外感时邪损伤脾、胃、太阴脾土喜燥恶湿,风、含、湿等入侵均可致病,胃喜润恶燥,多气多学,阳气旺盛,燥、火侵袭可致病。人体脏腑变化损伤六气,脾感外邪、胃失宣降、阴阳失调则致病。
1.1.2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嗜食肥甘厚味,或酗酒无度,或辛辣饮食,损伤脾胃知识脾胃运化失常,胃纳失衡,气机宣降异常内生湿热,至脾胃虚耗。
1.1.3 劳逸
        平素过劳过逸均可使脾胃损伤,过劳累及心、力、房,劳心则思虑、情志烦闷,致使脾胃气机失常;劳力则伤气,气耗则脾胃皆伤;劳房伤肾,先天枯竭致源力损耗致病;过逸则气机失常,脾胃致伤[1]。
1.1.4 情志内耗
        喜怒无常,致使阴火产生,损伤脾胃,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胃升降失常。忧、思、怒尤其容易致伤脾胃损伤及升降失常。
1.2 病机
        脾胃病的病机多样,证型复杂,而经诸多学者论证分析认为气机升降异常为病机关键。脾胃同属中焦,两者以膜相连,互为表里,气机升降上,脾主升,胃主降,相辅相成致伤升降平衡,代谢顺畅[2]。而若脾胃升降异常则百病乃生,呕吐、嗳气、腹胀等由此出现,无论何种证型的脾胃病均无法脱离气机升降异常的影响范畴,为此中医辨证治疗理念认为,唯有气机畅达方能阴阳和合,升降恢复正常,诸症皆散。
2.中医药学治疗脾胃系病症的用药规律
2.1 炭类中药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
        陶双友教授在运用炭类中药治疗脾胃系病症方面有独到见解,在用药规律上对脾胃病常用温、平性药物,主要是收治病理主要居住场所为岭南地区,该区域常年多湿多热,喜凉茶及食生冷品,这皆可损伤脾胃阳气,致使脾胃气虚,故治疗上多用温、平药性的药物[3]。药物频数上以甘、辛为主,其中甘能补、能缓,方药上多选甘草、党参、白术、五指毛桃等;辛能散、能行,起行气活血功效,频率较高的中药包括半夏、柴胡、郁金、藿香、陈皮、豆蔻、砂仁等。
        药物功效上,以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多见。

在补虚药上,补气药占第一,其次为补血药,对应用药频次依次降低的药物为甘草、白术、党参、太子参、当归,且陶教授在护理过程尤其重视脾胃调和,故方药多见甘草、党参、白术等可滋补脾胃的药物,体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辨证思维。解表药位列第二,以柴胡、葛根等可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的药物为主,主要是其认为脾胃病性质缠绵,久治不愈,虽从表象来看无瘀血征象,而久病多气血、血虚、气滞,而脾升胃降方可通畅气机,调节脏腑。《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认为胃气降失和,心神不宁,脾胃虚烦不得眠,对此若辅以茯神、合欢花、远志可安神和胃。
2.2 孟河医派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
        孟河医派在中医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其学术思想与经验抑制影响后市临床[4]。其中费伯雄、费圣甫、马培之、丁甘仁是代表人物。在对脾胃病用药上,对泄泻病费、马、丁三家治疗以补气健脾、祛湿、理气为主,其他则根据病症分型辅以消食、化湿、清热、解表、收涩、补虚等,从用药频次上,用药比较集中,主要是补气以白术、山药、甘草为主;化湿以厚朴、砂仁为主;化痰以半夏为主;解表以生姜为主;理气以陈皮、木香、枳壳为主;清热以荷叶为主;消食以神曲、谷芽为主。而对胃痛用药上,孟河医家治疗以茯苓、当归、陈皮、半夏、白芍、木香、砂仁等为主,主要是陈皮、木香、乌药具备理气和胃缓痛功效;当归、白芍有补血和血功效,且当归可活血止痛,白芍可缓急止痛;半夏可消痞散结止痛;砂仁可行气、温中、止痛;丹参、郁金可活血化瘀止痛。
2.3 李教授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
        李学麒教授对脾胃平的中医药治疗上,重视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通过对脾胃病处方医药分析,体用药方上在古籍指导下融入个人医学经验。如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提倡使用小建中汤;肝郁脾虚性胃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热错杂型胃痞用半夏泻心汤。然而临床上疾病变化莫测且证型复杂,单种方药已无法应对复杂病情变化,而以《伤寒杂病论》作为思路,以单方为基础通过药房药物加减或合用汤剂可达到治疗目的[5]。根据用药规律,对脾胃病治疗主张调理,使用频率较高的为益气健脾药与疏肝行气药,常见药物配伍包含柴胡、茯苓、甘草;姜半夏、厚朴、甘草;白术、茯苓、党参、甘草等,综合分析用药规律及临症经验,得出李教授在治疗脾胃病上以益气健脾、行气疏肝为主,辅以化痰降逆、消食化积、温中散寒等药物。
       
3.结语
        脾胃病中医证型分布广泛,病程常且迁延难愈,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了解病因病机,结合中医名家关于疾病治疗,整理及探讨合理治疗脾胃病的处方,可不段丰富脾胃病中医治疗学术思想,进一步为脾胃病这一大类疾病研究增添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震, 郭利平, 陈红阳,等.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8,21(6):115.
[2]崔国宁, 刘喜平. 浅谈黄芪在脾胃病治疗中的用药规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8, 41(1):15-17.
[3]吕洋超, 崔国宁, 刘喜平. 刘东汉教授辨治脾胃病柴胡用药规律浅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25(8):66-68.
[4]王一战, 范吉平, 苏芮,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孟河医派治疗湿热性温病的中医用药规律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7, 26(1):19-22.
[5]Peng Yuqin, Fu Xinrou, Xu Song,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研究中医药文献计量——以肝胆脾胃系疾病为例[J]. 亚太传统医药, 2019, 15(6):166-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