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张英
[导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荣誉送给老师,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它既强调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智力的开发,也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维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自尊火花,真实地发挥教师的职责性能,帮助他们学会自尊,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核心。

张英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小学
【摘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荣誉送给老师,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它既强调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智力的开发,也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维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自尊火花,真实地发挥教师的职责性能,帮助他们学会自尊,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发展  机会  不落伍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80-01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几乎都是在班集体中度过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直接关系到集体内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尚小,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学习观形成的初始阶段,班集体的健康向上与否将对他们的一生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小学班主任这方百花争妍的教育领地,我辛勤耕耘、播种,付出了不少艰辛和汗水,也收获了丰盈的果实。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充满信任,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均衡发展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它不是偏爱差生,更不是抑制优等生的发展,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的水平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和谐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不让一个孩子落伍”实现全民素质共同提高是学生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均衡发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最头疼的是学困生,每每提起学困生就摇头,很多老师就想放弃,我却不这么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观念决定着学生的行为方向,只有让学生有了想发展的想法,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此实现学生发展的首要工作是让学生产生学生均衡发展的动机。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不可能一样长,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每个儿童都有积极进取的天性,但是在我们平时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总是让一个记忆能力不强的学生和一个有超强记忆力的人进行比较,一比较就开始埋怨学困生如何如何的差,就像让一个体质不强的人和国家举重运动员比力气一样,结果只能是输。多次的失败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失去寻找自己优势的机会。
        不让一个孩子落伍,让学生都发展的策略:
        1、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发展的可能,给他们进步的机会。


比如:从我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在一个班级内,学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往往不同。究其原因,学生回答问题与学生的理解水平、学习动机、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回答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有了差异,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同,能够对问题作出回答的学生可能也就有较大差异,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在教学中就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对象来回答,要尽量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上课的时候教师的提问是有难易程度的,简单一点的问题尽量让差一点的学生回答,他们回答正确了要享受精彩回答的待遇,掌声鼓励;有时教师应站在中等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他们的位置提一些问题让优等生来解决,这样两种学生都发展了;作业的精心布置,对学困生作业的要求不能太高,他们做比较简单的、基础的习题,做对后还要和优等生一样的奖励;用爱心感化他们。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多为他们排忧解难,经常和他们谈心,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量转变他们的想法,由“要我学”逐渐变为“我要学”,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多奖励,让孩子们逐渐找到自信心,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愿意学习了。
        2、就是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怎样才能让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首先,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树立信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人才,这是根本。没有这种信念,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看到班级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把那些学习上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看做“弱智生”、“差等生”,在教师的头脑里就否定了他们,不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长期的冷落与歧视,会让学生丧失追求进步的信心,成为自暴自弃的“差等生”。
        其次,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评价观,建立新的评价观。正确恰当的评价是学生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师要看到他们的进步来评价。这才是教师应有的评价艺术。
        再有,教师要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同一水平,是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先天条件、家庭环境、发展基础各不相同,用“一刀切”的方法达到“一般齐”的目的,是不切合实际的。这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为他们量身订做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达到各自发展的目标,要让教育适应学生的发展,不要让学生适应教育。其实教师对学困生付出了时间、精力和情感,学生是感受得到的,他们对教师的情感也是非常真诚的,所以我认为不能嫌弃学困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
        在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在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中,学生一定能够得到长足的的发展,教育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祖国的未来提供可靠的人才,“一个都不能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