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动态课堂,奏出和谐美妙的乐曲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张倩
[导读]

张倩    湖北省十堰市广东路小学  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84-01

        音乐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却会出现“学生喜欢音乐,可不想上音乐课”的现象。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多年,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兴趣进行过调查。许多学生反映,他们不爱唱课本中的歌曲,认为课本中的歌曲老套,不好听,而喜欢当今流行的诸如周杰伦、羽•泉组合等歌星演唱的歌曲。新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我们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要求我们尊重所有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无限欢乐中探索音乐天地的奥妙,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在师生和交融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迎合学生“口味”,用流行歌曲辅助音乐教学
        新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与课堂情感教学相结合,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以情促情,寻找共鸣。我在调查时,同学们自己讲出来:他们在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后半节课的时间里应付的多,甚至老师在上面教,他们在下面做其他的事情。他们唱歌这样不用心,那么感情又从那里来呢?那么我们这样上音乐课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样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浪费老师的时间。
        学生喜欢动画音乐及流行音乐,这是因为这些音乐天天伴随他们的左右,这些就是他们爱听爱唱,并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想办法让音乐课去迎合同学们的“口味”呢?我们来看一下音乐课中的唱歌课:学生会唱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的有滋有味的少。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流行歌曲拒之于音乐课堂之外,可以认真地和学生交流一下流行歌曲,甚至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一些其中好的流行歌曲。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或弹一首优美的通俗钢琴曲那么就完全可以把学生吸引住;在课前播放一段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课间专题欣赏某一时期最流行的金曲;利用网络等途径学习流行音乐,只要我们对流行音乐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分辨,流行音乐进课堂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收到好的效果。
        学唱一首歌曲,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这首歌曲,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把作者要表现的感情,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五年级音乐课中有一首歌叫《念故乡》,表达了主人公远离家乡后思念自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来表达思乡之情,我让学生欣赏了同样表达思念亲人和故乡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首先,我让他们欣赏这首歌的VCD,并把苏轼的《水调歌头》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听完一遍后来读一读,或许学生被优美的曲调及歌词的美妙打动了,居然读得很动情。这时,我将《但愿人长久》又播了一遍,学生情不自禁地演唱了起来。


通过这样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很快感悟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趁着学生情感表露,我让他们来唱《念故乡》,歌曲的内在情感很好表现出来了。把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产生“美感共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创设音乐情境,营造音乐氛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课前针对每一课时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第一课欣赏《快乐的一天》,课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谈话,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然后请他们和教师一起布置教室,共同创造一个贴近他们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一进入教室就有一种熟悉感,使他们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有趣,从而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又如教唱《小燕子》一歌时,先让学生观看农村田间生活和小燕子捉害虫的录像带,让他们了解农村的劳动生活,知道小燕子是益鸟,我们要十分爱护它,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在上课时很快就理解了歌曲的内容,还能够很好的分析处理歌曲并进行精彩的表演。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他们对音乐充满了兴趣。再如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前,给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观看一些有关的图片和录像,使他们产生崇敬的心理,再让他们认识国旗和国徽,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使学生知道它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从而产生自豪感,为更好的理解歌曲内涵感受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唱、动结合,打造动态课堂
        音乐是情感艺术,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想、去说、去听、去演、去感觉和体验。本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滋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的。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歌曲《小拜年》充满着过年的欢乐气氛,小朋友们又特别喜欢过年。在教学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会闻歌起舞。在按歌词内容做各种动作的基础上,让小朋友们自由表达过年时的各种情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时,让学生当导演,把歌曲编成音乐剧,学生各抒已见,有的编出了割草、播种、赶羊的动作,有的搭起手由低到高表演谷堆越来越高,有的表演家乡各种动物的叫声。学生千姿百态和充满真情的动作,既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他们创造音乐的结果。诚然,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应包括游戏律动、演唱演奏、欣赏活动、思维辩析、创作想象等,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个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指定安排。“动”符合儿童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中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有助于启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也更加热爱自己的音乐课堂。
        总之,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