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刘育芬
[导读]

刘育芬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银杉校区  广西  南宁  530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93-02

        说到数学解决问题,最让老师、家长和学生头疼的问题就是审题方面的问题。审题是解答数学解决问题的大前提,也是解题的关键环节。数学学科的审题就是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仔细的阅读 、观察、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明确题目当中给出的已知信息和问题,并尝试找出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而低年段是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形成的起始阶段,因此提高二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准确定位学情,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从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学生审题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课程标准要求的改变。我国新课程越来越注重低年级学生学习素材的丰富性,题目会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呈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审题能力,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2.教师课堂中忽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当中,追求时间效率,给出题目后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去读题就作答,没有对学生审题的技巧进行指导和训练,就更别提审题能力的培养了。3.学生对于审题没有很好的重视,读题就是扫一眼过去,找不到题目的关键信息,理解不清题意,从而出错。没有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就会错得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就越没有信心学习。4.学生畏难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虽然已经熟知审题的步骤,也基本能够按照要求去审题,但是,在看到篇幅较长的题目时就懵了,会自动放大题目的难度,进而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把题目读完整,就乱写一通或者干脆放弃,其实这些类型的题目就是为了训练学生审题的耐性,题目本身难度不大,只是增加了一些生活的背景,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罢了。综上可见,教师需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审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
        二、仔细读题,提取信息和问题,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读题很重要,但是很多学生在拿到题目后,通常就是草草读一遍,了解题目中大概条件和要求后就着急答题,有的学生甚至只看题目前半部分,连题目的问题都没有读完,就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去答题,肯定很容易出错。这些现象在二年级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认真读题。正确的读题方法应该是,先把题目一字一句的读完整一遍甚至多遍,然后用笔把题目当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标注出来。特别是一些图文并茂的解决问题,一定要仔细观察,把图中的每一个信息都找出来,如果问题有多个的,为了不遗漏,可以给问题标上序号。例如下面这道解决问题:
        在这道题中,我们先把题目认真读一两遍,可以找出题目当中的重要信息并标注,包括:“一共有44人”““激流勇进”每条船坐9人”““丛林探险”每辆车坐8人”,有两个问题:(1)“如果都玩“激流勇进”该租几条船?”“(2)我们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有些题目当中并没有明显的信息,而是隐含在图中,就需要认真通过问题去找出隐藏的信息,例如下面这道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找出题目当中的两个信息:“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问题是:我们全家人一共要多少钱?”,但是要解决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还缺乏人数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到:4个大人和1个儿童,这个人员信息,从而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三、熟知数学及相关生活用语,理解关键词,感悟数学生活化。
        有时候学生无法理解题意,不是她找不出来相关的信息和问题,而是因为她对于一些数学或相关的生活术语无法理解,所以无法正确理解题意。例如:下面这道解决问题:蛋糕原来9元一个,现在优惠促销,一次买了3个24元。促销的蛋糕每个多少元?每个比原来便宜多少元?学生如果不理解什么是“优惠促销”,什么是“便宜”,那他解决起这道题来就会相当的困难,而如果他知道“优惠促销”就是降价活动,“便宜”就是“减少”的意思,他就能轻松打破思维枷锁,顺利打开审题大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比如下面这道题目:有25箱苹果,李叔叔每次最多运6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苹果?在这里学生需要正确理解“最多”、“至少”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最多”指的是每次运的箱数不能超过6箱,而“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理解了这两个词语,再连起来就很好理解了,要使得运的次数最少则应该保证每次运的数量是最多的6箱,就是求25里有几个6?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理解,而这些关键词的理解需要通过多阅读,多观察生活,多积累生活的经验,找出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来实现,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广泛应用。
        四、培养学生观察、画图能力,注重直观化教学。
        “2011年版课标”提出了“几何直观”的核心概念。所谓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脑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因此对于比较复杂的题目难以理解。所以在一些难度较大、题意较复杂的题目上,要想正确理解题意,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外,还应该教会学生通过画图、动手操作等方法去加深对题意的理解。例如下面这道解决问题:
        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 )束这样的花束。
        这道题当中因为信息较多,比较复杂,学生凭空想象比较难理解,如果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或者画图的方式去直观分析理解“扎成一束”,就能很直观的知道最多能扎成这样的3束,最终是以最少的红玫瑰的束数来作为最后的答案。这样解题更加直观,也更有条理性。
        又比如:
        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这种题目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在做题前画线段图,在图上标出总长、已挖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然后根据题意写出主要的数字信息,就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题目的意思,能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五、注重对比教学,建构数学模型,理解数学本质。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经常发现学生很容易被一些表述相近的题目混淆,而解答错误。怎样让学生发现题目的细微差异,感受解法的变化,需要教师重点去引导学生发现细微变化处,厘清思路,理解数学本质。比如下面这两道题:
        (1)有4排椅子,每排6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椅子,一排4张,另一排6张,一共有多少张?
        这两道题学生如果不假思索,就会很容易出错,错把这两题理解成一样的意
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有序对比和辨析:这两道习题的已知条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解法为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发现,两道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椅子,且题目当中都有数字4和数字6,最大的不同是第(1)题是4排椅子,第(2)题是2排椅子,前者是有4个6张即有4×6=24(张),而后者是一排4张,一排6张,共有4+6=10张。通过这样的对比辨析,学生深刻的理解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从而理解数学本质。像这样,学生通过对比辨析,建构数学模型,会对数学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审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对比训练的素材,或者多给学生创设一些冲突情境,让学生在思辨对比当中发展创新思维,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更能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六、从问题出发找信息,厘清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数学审题的过程当中,对于一些信息量较大,问题较多的题目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题目读几遍下来也没有找到关键的信息,思绪混乱,导致他们在解题时找不到突破口。这个时候,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找有用的信息,看看要解决问题需要找到哪一个信息,然后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去分析清楚数量中的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比如前面的这道题:
        题目当中有两个问题,那就从第(1)个问题出发,要解决“如果都玩“激流勇进”该租几条船?”的问题,就要知道玩的人数和激流勇进每条船能坐几人的信息,从图中可以找到共有44人,“激流勇进”每条船坐9人,求能租几条船其实就是求44里面有几个9?这样就能快速的解答问题。像这样通过问题找信息,通过思维导图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好的审题习惯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解答题目,特别是到了高年级,题目会包含更大量的信息并且关系会更复杂,因此学生从低年段开始就必须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审题,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学会用清晰的思路去分析问题,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必须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审题习惯,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做题效率,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当中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有意识的去培养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