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覃及珍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覃及珍
[导读] 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教师要把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审美目标、文化发展的语境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美术的文化语境是美术教学和训练的关键点。教师应改进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法,拓展教学方法,注重艺术课堂教育的方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覃及珍   广西东兰县花香乡中心小学  广西  河池  547406
摘要: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教师要把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审美目标、文化发展的语境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美术的文化语境是美术教学和训练的关键点。教师应改进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法,拓展教学方法,注重艺术课堂教育的方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59-01

        通过多年实践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应从理解、感受、创造三个方向为策略方针,改进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法,延伸教学手段。通过美学方法的引入,作为有效的指引,帮助学生理解美;通过课堂教育方式的改变拓宽学生的接触面,让学生感受到的美的旋律;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动手操作实践,促使学生能够创造美。
        一、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1.自由性审美能力的培养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巨大弊端就是审美观过于趋同,这显然过于泯灭了孩子的自由创造性和发挥性,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规律性。在教育中我们鼓励有教无类,如在进行《美丽的雕塑》教学环节时,需要学生用泥土捏做造型,这就需要给学生自由发挥、自我表达的意识,让学生自己与美术作品产生共鸣,阐述内心的创作意图,教师在其中更适合充当引导的旁观者、困境的启发者、审美的提高者。
        2.健康化审美意识的培养
        目前,教师对学生的审美修养过于热衷。看到世界名家的名作还记忆犹新,赞美名家,看到被遗弃的乡土画,回避名家的名画,会给学生的审美观带来很大的困扰,也就是说,不能触地。因此,审美观念的塑造应立足于健康,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真善美。当前的工业美术潮流带来了很多不同的作品,有些作品是小学生不能接受的,所以教师需要做有效的筛选。
        3.个性化审美观的培养
        个性化就是因材施教。在这一时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一些引导,并引入教师课堂辅助机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给学生留下更加个性化的思维空间。审美能力不是被动的,教师也无能为力。不作为不是对孩子的正确选择做出太多的判断,让他们是一样的,而积极则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顺应他们内心的爱好和想法,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和去尝试。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深刻的问题。例如,在“生命之源——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当前的生活中有许多破坏自然的现象,并要求学生想办法制止和取缔。此时,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被激活,必然会产生许多观点和看法,进而产生许多绘画观念。教师应点评每一幅画,表扬其创作。只要教师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对学生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评价,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美术课堂教育方式的优化
        1.加强对学生的现实观察审美
        在课堂上,能够挖掘和使用的审美材料实际上是有限的。教材往往只是一个楔子,导致僵化。有效利用本土文化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地方文化是地方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学生可以从小到大地接触和理解。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而且可以增加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家乡的素材,在课堂上讲家乡的故事,丰富美术课的艺术细节,提高美术课的质量。例如,在《身边的设计艺术》和《故乡专题》的教学中。上课前,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街串巷,寻找当地文化。当地文化散落在家乡各处。它们可能是失去的工匠的哀歌,田野里麦芽的芬芳,古建筑的砖瓦亭,或者是静静池塘上的荷花。学生们在街头寻找家乡的味道,让自己的心里充满了感触,同时,这种感触也会在艺术审美的提升中转化。在课堂上,也可以灵活一些,比如把课堂翻译成美术馆和博物馆,引导学生参观当地优秀画家的画作,看看前人是怎么做到的,而不是注重技巧的提高。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围绕班级的地方主题,根据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作。这样,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本土思维和本土视野的基础上的,是深刻而不可磨灭的。
        2.加强对学生校园文化的审美
        学校之所以充满活力,就在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是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将艺术教学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使艺术融入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艺术教学可以结合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节奏进行。比如,学校最近开展了“学习雷锋,争做好人好事”活动。艺术教室可以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让学生观察校园的细节,记录校园的每一个动人瞬间。例如,当校园举办各种主题的展览时,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看。校园运动会,我们也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记录,让学生们立足于各种角度,都有积极性或是难以冲刺,都是值得学生们去记录的。经学校同意,美化学校的围墙和井盖,让学生自主创作,并在一旁指导老师,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荣誉感。艺术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也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3.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文化审美
        美术也是记录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文字还没有出现雏形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甲骨、瓷器上记录生活中的琐事。到了美术的成熟期,美术更是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作者个人的志趣。《步辇图》记录大唐盛世;美术让景德镇陶瓷充满东方神韵;敦煌壁画诉说着中西域那段历史;范宽的《雪景山林图》情景交融;郑板桥的《画竹》衬托人物内心的高洁。如果不了解画作的历史情境,就无法体现出其中的韵味,只能在那里空谈绘画技巧。所以美术课堂也称得上是半个历史的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把握住历史延伸的脉络,触摸到那个年代的气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沧桑感,真正的体会到创作者的心态。只有把握了历史,具有了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内心充盈、情感丰富、胸中有货,才能创作出真正能够记录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
        三、结语
        审美能力包括感知、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课程而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到“美”的魅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重视对学生审美方法的培养,优化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而达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林.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34):140.
[2]庄喜燕.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41.
[3]邓峰.发现美,欣赏美——对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9,(23):3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