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起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1期   作者:刘亮臣
[导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与智能教学的合成,在教学中,巧妙的运用“葫芦里的药”,从“们药”到“藏药”再到“用药”三个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闷药”就是悬念的造成,培养学生求知欲,带着欲望进入学习情境。“藏药”就是不要急入把答案告白学生,在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后,自己能够解决,达到最好结果。“用药”在非常必要时,抛出“药”学生豁然开朗。加深记忆。

刘亮臣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山阳小学 山东省日照市   262300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与智能教学的合成,在教学中,巧妙的运用“葫芦里的药”,从“们药”到“藏药”再到“用药”三个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闷药”就是悬念的造成,培养学生求知欲,带着欲望进入学习情境。“藏药”就是不要急入把答案告白学生,在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后,自己能够解决,达到最好结果。“用药”在非常必要时,抛出“药”学生豁然开朗。加深记忆。
关键词:“闷药”求知  ‘藏药’引导   思考    “用药”  豁然开朗。
       看到“葫芦里们的什么药”这句话,想起古代一个神话传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市场管理员,叫费长房。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人在闹市开了一家药铺,这家药铺的门口放了一个大的药葫芦。药葫芦里的药,专治瘟疫,凡求医者,老人就从里面淘出一丸药,温水服了,立马就好。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人尽皆知。一天,费长房发现集市散去后,这老人竟然钻进了药壶之中。费长房大惊:不得了,这是一位神人。于是,费长房登门拜访,老人一看这费长房也不是寻常之人,于是带他一同去药壶里一游,这一游可让费长房大开眼界:原来,壶中别有洞天,竟然藏着一个花花大世界,亭台楼阁,无所不有。后来,费长房得知:这老人是被贬下凡间卖药的神仙。后来,费长房与老人进入深山,潜心学习道术。故事里的费长房的好奇破解了葫芦里面的玄机。  
      由这个神话故事,联想到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老师把药闷在葫芦里,让学生想办法把药弄明白?还是把药摆在学生面前一目了然呢?我相信,老师们一定赞同前者。在当前教研室极力推行的"思维课堂"的引导下,教学课堂正在进行变革,这时适用于学生思维拓展的需要和发展趋势,深得数学老师的青睐。但是,也不乏会出现偶尔的课堂教学偏轨,学生的课堂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拓展,出现教师包办一切,一言堂,自问自答等现象,压抑了学生动脑思维,培养了懒生。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互动不默契。导致这样的课堂原因之一:教师把葫芦的药没有"闷好",学生没有兴趣去探究。例如,在教学六年制五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体积单位的进率”这一内容时,教师把学具发给学生后启发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动手插成一个长方体体图形。这时候,老师应该把其中的奥秘封闭严实,也就是把“药”闷好,让学生去动脑观察发现1立方分米是有多少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组成。但是,有好多教师在教学时,恐怕课堂卡克,学生的思考还不成熟就把其中的“药”抛了出来。结果是,学生不用动脑,守株待兔似的获取了答案。把学生养成了死背知识,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的懒惰习惯。课堂气氛出现一言堂,学生大脑在睡觉,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再就是,教师授课中,没有把"葫芦"里的药藏好。教师授课时,习惯把"药"抖了出来。就怕学生不会,不给学生"喘息"时间就自行决断,不用学生动脑就有了现成答案。学生只有"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学生还能去思维吗?再如教学六年制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这一内容时,数学老师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图例演示加深对比例的认识。如图所示: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一定把“药”藏好,让学生去认真仔细的观察,反复斟酌。学生去发现到底有多少条线成比例,这时,如果老师不把“药”藏好,带领学生直接“入场”,学生非但不能巩固知识,反而会弄得一套糊涂。
       第三,教师没有把"葫芦"里的"药"用好。"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道理我们已经深入心中。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早已荡然无存了,也不适用于当前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点与拨,需要的是有自己的思维空间,需要的是师生间的共享。"葫芦"里的"药"恰到好处的共享给学生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用好"葫芦"里的"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六年制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比多少”这一内容时,课本有这样一个例题:小雪套了7个,小华套了12个,小华比小雪多套了几个?老师动画向学生演示了两个小朋友套的过程,教学过程很有兴趣,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好。教师恰如其分的用好了“葫芦”里的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虽说没有一定的法则,但是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应该是重要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从“葫芦里闷的什么药”故事有所启迪,把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