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吴建宋
[导读] 在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生学习方式被动
        内容摘要:在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生学习方式被动,教师教学呆板,师生的思想认识偏颇等问题。本论文倡导用新的教学手段,尝试用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形式上的枷锁,朝着改变、创新、突破而前进。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本教育 学科创新 高效
        一、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以生为本”的体现,学生很被动
        工作几年下来,发现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学习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和老师的教学步伐,在紧迫的课堂时间里慌乱地抄写。我问过学生有没有把这些课堂笔记当作学习的参考?回答是“没有”。理由是“看不懂”。在任教的过程中,老师很负责且自信地让学生记笔记,告诉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谁知学生只是把时间花在记笔记上了,思维却没有跟随老师的讲解而拓展开来,也难怪学生“不懂”。后来我反思许久,得出的结论是,如此的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方式的“呆板老套”,学生不想学
        “满堂灌”依然活跃在教育的一线,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按部就班地当起“教材复读机”。曾在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讲授“世界的气候”的一次课堂中,在学习十一种气候类型时,学生由于缺乏体验,对气候的认知存在于文字之中,对气候的感知存在于图片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起来非常的缺乏主观能动性,甚至混淆各种气候的特点。这是老师采用过分统一化的教学手段,达不到教学目的,不但对学生的成长不利,还压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三)教师缺乏正确的学科认识与引导,学生“学无所用”
        部分地理学科的老师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仅存在于“考试”中,这种认识,使得自身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忽略地理科学在生活方方面面的作用,无法对学生讲述地理学科在应用科学中的重要性,甚至片面地认为地理学科的前景渺茫,学习地理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的就是地理老师,把更高级别的地理科学领域掩盖在了只言片语中,使得学生对地理学习提不起兴趣。
        我在任教的每个班级中都会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学地理学科吗?”能回答的几乎是零。个别的就会说:“为了考好成绩。”从小,学校、家庭、社会就是这样教育他们的,现在考个好成绩在学生意识里根深蒂固。
        二、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措施
        (一)充分尊重“以生为本”的体现,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终极核心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也就是“以生为本”。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理解不仅是具“教”和“育”的能力,还要具有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仁爱之情。
        1、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以自主性学习为终极目标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该只对教师强调,更应该让学生树立起主人翁的本位意识,化“被动”为“主动”。
        其次老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去掉学生眼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也可以变成学生,让学生来教老师。

把教学变成真正的双向,促使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活泼,将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通俗、有趣。
        最后是有意识、有计划地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并持之以恒。
        2、结合生活事物,讲解要接地气
        首先,给学生讲授复杂、琐碎、东拉西扯的地理学科知识,不如教师先沉住气,按耐住那着急的性子,先从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生活点滴、自然事物现象等方面入手,培养起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观察力、记忆力、自制力等。
        其次,是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信息并迅速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做一位能懂学生,知道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认知规律的心理特点。会以学生视角探索知识的学习方法,将各种抽象晦涩的知识通俗化,达到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需不断探索研究,学习更新的理论知识,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1、加强学科理论的学习,正确认识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理论学习不应该在教师生涯中被中断。外界知识体系的更新、完善、发展会远超于教科书的更新,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汲取更新鲜的知识养分。同时教师还要树立起正确、科学、全面的地理学科思想,把了解的相关地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地在课堂上展示,尽量展现出独特的学科魅力。
        2、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流探索,开创新的教学方法
        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探讨远远不止当前的成效。不断地与外界学习交流就是保证教师有全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来武装思想,让教师在模式上、形式上大胆尝试、创新,勇敢地跳出教材、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扩大视野,用新方法,新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未雨绸缪的体验过程。
        (三)教师要放大自身格局,升华学科感知
        1、树立远大的格局,放眼未来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特别是教地理学科的教师,利用地理学科具有的综合学科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张扬个性。侧重将学生培养为会思考,有能力,能创造的独立个体,借助地理学科的广大知识体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想象。
        2、强化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对初中生而言,要深刻理解地理学科的特有内涵是很难的,所以要依赖教师的不断强化和启发。如有的学生对各种国内外风土人情非常喜好;有的学生很想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想从事旅游工作等等,因此在教授地理知识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促使学生稳定地保持积极学习态度的内在动力,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总结
        作为一线上的老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处,及时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明朗清晰,学习状态更加迸发。老师及时修正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强化教学质量,以达到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尹华?.教学学术研究: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3.04.014.
2.刘加宽. 以智力生活的视角设计问题[J]. 江苏教育研究:理论(A版), 2015(1):70-72.
3.李广健. 还平等给学生[J]. 考试(综合版), 2012(7).
4.苗文玉. 对高中地理学科问题的教学心理化对策探讨[J]. 科教文汇, 2017(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